明末振兴方略 第244节

  他了解周世显的职责所在,身为锦衣卫首领,文人动向自是他监控的重点:

  “说吧,是哪些人在鼓噪?”

  周世显轻轻躬身,答道:

  “金陵书院的王夫之,江南的许多自诩名门的大师,尤其是那位钱谦益。他已经到了南京,并且与王夫之秘密会面。

  这些人借着新朝尚未稳固之际,意图干涉朝政,煽动文人妄议国事,实乃大患。

  如今天下一统,陛下必须对此多加小心。”

  听罢,朱慈脸色依旧不动,显得镇定自若,但周世显明白,皇上必然在心中思索着对策。

  这些文人虽无实权,但在民间和朝廷中仍具影响力,若放任不管,恐怕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朱慈微微点了点头,语气平静却充满威严地问道:

  “还有其他的事吗?你还有什么要提的?”

  周世显略一沉吟,继续说道:

  “营庄一事,臣以为应当如陛下所言,继续在西北、辽东等地推广,以此为大军提供后勤物资。

  同时,这也是激励移民垦荒、助力军功的重要手段。

  而在华北、江南这些地区,便可依照旧律行事。”

  朱慈微微颔首,这些建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大明王朝在连年战乱后,人口锐减,土地荒废,社会经济亟需恢复。

  如何有效治理,安抚百姓,恢复农业生产,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

  周世显接着说道:

  “如今天下户口减少近半,荒地遍布,除去皇室产业以及汉奸财产可供封赏之外,许多土地也需要重新分配,才能恢复正常的经济运转。”

  他顿了一下,接着补充道:

  “除此之外,臣以为还可增设几条新的政策。

  例如,现有的各自村堡若耕种满十年,可转为私有,庄粮亦可转为赋税。此外,封赏之地及前朝免税之地,都应依照新的税赋标准按地亩纳税。

  此举既能避免明代卫所制度的弊端,又可确保财政充足,不至于重蹈覆辙。”

  朱慈沉思片刻,眉宇微锁,周世显的话触及了他心中的关键。

  明朝末年财政困窘,卫所制度形同虚设,官军无力支撑,才导致了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的恶果。

  如今,新朝即将建立,他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嗯,你说得不错。”朱慈终于开口,语气中透出一丝赞许:

  “天下初定,民生为本,若不解决土地问题,恢复生产,国家如何强盛?

  至于那些免税之地,尤其是前朝的封赏之地,确实需要重新纳入税赋体系。

  我们要的是一个稳定且有活力的国家,而不是依旧陷在旧弊之中。”

  “陛下英明。”周世显赶紧恭维道,心中却更加佩服朱慈的远见。

  相比于那些只知讨好文人和官员的昏庸之辈,朱慈显然拥有着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坚定的执行力。

  “不过,”朱慈语气一转,目光深邃地看向远处:

  “关于文人鼓噪之事,我们还需慎重处理。这些人虽无实权,但他们擅长煽动舆论,若处置不当,恐会引起民间动荡。

  不能让他们妄议国事,扰乱民心,但也不能让他们轻易成为政敌。”

  “臣明白。”周世显深知,处理文人乃是朝廷的一大难题,既不能完全压制,也不能任其放肆。

  如何在权力与舆论之间找到平衡,乃是帝王治国的艺术。

  朱慈站起身来,目光凝重,他心中已然有了打算。

  新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胜利,更是要在思想和制度上彻底革新。

  那些试图干涉新朝决策的文人,若能为己所用,不失为一股重要的力量,但若一意孤行,便是威胁。

  他走到窗边,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在思索着更加宏大的布局。

  周世显站在一旁,静静等待皇上的下一步指示。

  片刻后,朱慈轻声道: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朕所要做的,便是稳固国本,确保新朝的长治久安。

  你继续处理文人鼓噪之事,但切记,不可引发更大的纷争。至于其他事,朕自会做出决断。”

  “臣遵命。”周世显恭敬领命。

  朱慈心中暗自感叹,周世显此时就能看到营庄的隐患以及官绅逃税所带来的财政困境,的确目光长远。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锦衣卫指挥使能够看得到的事情,看来自己之前确实低估了他。

  对于土地重新分配以及对军功集团的赏赐,朱慈心里也清楚,这些问题将是新朝建立后无法避免的重中之重。

  这必须巧妙应对,否则便会成为日后的祸根。

  而只要时机合适,凭借自己的威望,打出一个旗号来征收粮税并非难事。

  “这些提议都十分有价值,世显,你的眼光的确不凡。能一眼看到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要尽早解决,实在是高明。”

  朱慈微笑着夸赞道,语气中透出一丝欣赏。

  周世显听到皇帝如此夸奖,显得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谦逊道:

  “陛下过奖了,臣不过是拾了您的智慧罢了,不敢自居功劳。”

  朱慈见他如此谦虚,微微一笑,随后示意周世显继续说下去。

  然而,让朱慈意外的是,周世显对年入百万的海上贸易却持有保留态度,这让朱慈心中多了一丝不解。

  “陛下,广东、福建两地的百姓最为难以治理,当地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特别是那些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贾,他们的势力不可小觑。

  若有一日,这些海贸商人与那些心怀不轨的士人文人勾结,恐怕局势会十分危险。”周世显的语气中透出一丝忧虑,显然他对南方的局势极为担心。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

  “臣以为,两地的海贸务必加强管控,尤其是与红毛夷人之间的贸易往来,必须严加防范,不能掉以轻心。若是放任不管,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祸患。”

  朱慈听完,神色平静,淡淡说道:

  “海贸确实需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全面开放之后,每年光是税收,便可能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足以支持三支水师的军费开支。”

  “全面开放?”周世显一脸惊讶,他没想到皇帝的想法竟然与他的建议完全相反。

  “是的,世显,有些事情,不能一味地追求安定与平稳。适度放开手脚,给予一些空间,反而更有利于长远的局势发展。”朱慈微微扬起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深意。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自信与果断,显然已经有了全盘的规划。

  周世显一时间有些错愕,他没想到朱慈会选择这种方针。

  他心中虽有些不解,但还是低头应道:

  “臣,臣明白。”

  虽然他没有完全领会朱慈的深层用意,但表面上的意思,他是理解了的。

  其实,周世显内心还是存有些许疑虑,他本能地认为,海贸的放开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地方宗族势力如此强大的情况下。

  然而,面对朱慈坚定的态度,他不敢再多言,只能默默接受皇帝的决策。

  朱慈见周世显虽然心中疑虑,但并未反驳,便继续说道:

  “世显,治理天下,不可只凭谨慎与防范。适度的开放与包容,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若一味地压制,反而会引发更大的反弹。”

  他语气中带着些许的深思:

  “广东、福建这些沿海地区,一直以来与外界接触频繁,贸然封闭只会让地方势力更加顽固。

  我们若能通过海贸赚取丰厚的税收,不仅可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还能通过财富的流动来稀释这些地方势力的影响力。”

  周世显听罢,略微沉思,他不得不承认,朱慈的见解确实不同凡响。

  虽然他从未想到过要全面开放海贸,但仔细一想,朱慈的主张并非没有道理。

  通过海贸带来的财富,确实可以为朝廷提供可观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能够削弱地方豪强对资源的垄断。

  “陛下所言极是,臣愚钝,未曾想到此层深意。”周世显恭敬地说道,虽然内心仍然有些疑虑,但他对朱慈的眼光与魄力,都十分信服。

  朱慈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周世显虽有疑虑,但终究是个能明事理之人。

  而且,作为他的心腹之一,周世显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出不同的意见,正是朱慈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好了,这件事暂且就这样决定吧。”

  朱慈语气轻松了几分:

  “海贸的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机遇,才能在这波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周世显再次躬身行礼,道:“臣谨遵陛下旨意。”

  作为君臣,周世显自然不敢有违朱慈的旨意。

  他也深知,若仅仅为了维护一己之利,而过度追求稳定和统一,完全堵死一切对外发展的通道,那将是朱慈极力避免的局面。

  如果他仅仅为了建立这样一个僵化的王朝,岂不是白费心力?

  即便这个新王朝在某些方面的确比满清要好,但“好一点”并不等同于它就是正确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朱慈才会如此支持开设书院,允许士人在各地自由讨论时政,成立小型社团。

  而他对《大明律》的重视,既是为了维护法治,也是在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奠定长久的基础。

  历史的进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变革,都可能在未来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

  有些变化看似微小,最终却可能掀起惊涛骇浪;而另一些重大调整,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也不过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悄然平息。

  然而,在这个充满巨大政治惯性的时代背景下,朱慈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

  相较于西方在全球逐步扩展的影响力,东方大陆相对封闭,周边亦无强大的对手,似乎可以让朱慈从容发展。

  然而,他心中明白,要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内部推行根本性的转型,并非易事。

  即便有些时局转机,他也难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把握推动这头沉睡的巨兽苏醒、转向。

  地理位置的局限不再是问题。

  如今,朱慈手握权柄,可以利用他的身份和地位,引进各种先进的文明成果。

  只要处理得当,文明的转型依然可以实现,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把控,也是对未来的一场豪赌。

  就在他思索之际,李过的话语打断了他的沉思:

  “陛下,西北的军事行动不能再拖延,整军也需尽快推行。陕西必须保持五万以上的兵力,才能有效抵御西面和北面的蒙古威胁。”

  朱慈对此稍感意外,他没想到李过对开疆拓土竟有如此强烈的渴望,然而,眼下的局势确实给了他绝佳的机会。

  西北的蒙古各部陷入混乱,各大部落互不相容,尚未形成统一的威胁。

  这正是出兵西北的好时机,朱慈决定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至少要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震慑蒙古诸部,以确保东北的战事不会受到干扰。

  在这段时期,西北的地缘政治复杂且微妙,蒙古诸部各自为政,若能趁此时机削弱他们的势力,不仅能确保西北的安全,更能为未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奠定基础。

  朱慈知道,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毕竟,若错过此时,未来局势将更加难以掌控。

首节上一节24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