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45节

  李过对拓展西北的战略提议得到了朱慈的重视,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李过不仅战功卓著,对地缘战略也有着深刻理解。

  这让朱慈更加坚定了推行整军计划的决心。

  “你说得对,整军之事刻不容缓,西北的军事行动也要加快步伐。”朱慈沉声道。

  他眼神坚毅,心中已有了明确的行动方案,通过整军与开疆拓土,他不仅能巩固大明的边疆防御,还能为他心中的长远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整军并非一日之功。

  这不仅涉及到兵员的调配,还需要资金的充足保障,以及后勤的稳固支持。

  为了确保整军计划的顺利推进,他将继续扶持那些忠诚可靠的将领,确保他们在关键时刻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眼下,西北与东北的局势已经牵动了整个帝国的神经。

第289章 防务

  “陕西保持五万精兵是必须的,不仅要防范北方的套虏,还要对付西边的叶尔羌汗国、卫拉特联盟,以及西南的和硕特部。

  如果这些地区不纳入朝廷统治,早晚都会变成隐患。”

  朱慈神情冷峻,语气中透出坚定,他仔细分析道:

  “特别是天山到祁连山一线,必须占领那些农耕区,迁移军户,确保稳定的军粮供应。

  我们还可以在那里设立基础的工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陕西的长治久安。”

  他的话一针见血,虽然锦衣卫尚未完全渗透到这些区域,但朱慈凭借前世的记忆,已经勾画出了未来的战略蓝图。

  李过听完,眉头微蹙,带着几分疑惑问道:

  “锦衣卫已经深入西北了吗?”

  朱慈点了点头,嘴角浮现一丝若有似无的微笑。

  他并不打算解释太多,却趁机想让李过感到一丝压力:

  “山西的野战兵力也必须保持在两万左右,才能有效威慑漠南蒙古。同时,我们还得确保喀尔喀蒙古三汗的臣服,防止局势失控。”

  “据情报,现在蒙古各部在满清的溃败后,又开始重新联盟。

  我们必须抢在他们重新凝聚力量之前,拉拢一部分小部落,分化他们。”

  朱慈站起身,指着桌上的地图,缓缓说道:

  “陕西的任务是负责对付卫拉特、和硕特以及西域的汗国,而山西要拖住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

  这些部落首尾难顾,到时候我们可以各个击破,或者通过分化策略加以控制。”

  郑芝龙沉思片刻,点头表示赞同,在他的谋士指导下,他对北方的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要想彻底解除北患,蒙古必须成为我们的盟友。”郑芝龙低声说道,语气中透出深谋远虑。

  朱慈看了看他,继续说道:

  “至于北直隶,辽东的战事也要提上日程,兵力要保持在四万左右。”

  “辽东与其他地区不同,它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

  那里的资源未被充分开发,一旦占领,不仅能缓解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还能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解决潜在的饥荒问题。”

  朱慈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辽东地区,目光坚定,仿佛那里的一切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

  李过闻言,惊讶地睁大眼睛:

  “辽东的土地如此富饶?”

  “正是,”朱慈点头:

  “辽东不仅仅是边疆,它可以成为大明未来的重要粮仓。

  迁移大量百姓到那里,开垦荒地,既能缓解国内的社会压力,也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军需保障。

  我们必须确保辽东归入版图。”

  李过眉头紧锁,思索着:

  “难以想象,这样的宝地竟然被鞑子荒废了。”

  “鞑子的确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土地,他们所过之处,几乎是一片荒凉。”

  朱慈叹了一口气,脸上闪过一丝愤慨:

  “但这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的确,辽东的战略地位非同小可,”郑芝龙补充道:

  “不仅对东北亚的局势有深远影响,还能够保障帝国的粮食安全。

  那些土地,一旦重新规划开垦,足以养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百姓。”

  朱慈目光锐利,语气笃定道:

  “辽东不仅是军事上的要塞,它也是我们重塑大明根基的重要一环。只要我们收复了辽东,再加上陕西、山西的稳固防御,西北与东北的威胁都将不再是问题。”

  李过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心中已经认同了朱慈的计划:

  “陛下所言极是。我们不仅要强兵固防,还要通过合理开发疆土,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朱慈微微一笑,缓缓说道:

  “当今局势下,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战争。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只依赖军事力量,还要用政治、经济手段,全面稳固我们的版图。”

  郑芝龙与李过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思。

  他们都明白,眼前的这位年轻皇帝,不仅有着雄才大略,更是远见卓识。

  “辽东、山西、陕西,西北、东北,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战略意义。”

  朱慈收起地图,目光坚定:

  “只要我们稳扎稳打,天下必定归于一统。”

  气氛在殿内凝结,朱慈的声音虽然平静,却蕴含着不可动摇的决心。

  朱慈露出淡淡的笑容,随后继续道:

  “天下理应由那些建设者掌握,而不是那些只知毁灭的鞑子。”

  郑芝龙沉思片刻,随即说道:

  “陕西、山西、北直隶三地需要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北直隶还好,有海运和漕运,粮草辎重可以从江南这片富饶之地直达。

  但若陕西和山西同时维持如此庞大的兵力,一旦开战,短期内还能支撑,但时间一长,地方恐怕难以承受。”

  郑芝龙心里清楚,整军之后,大致的分工会是他镇守山西,李过统领陕西,张煌言负责北直隶。

  陕西的局势稍好一些,有甘肃和宁夏两镇提供补给,那他的作用,特别是在海运方面的,就得好好发挥了。

  否则,新朝哪里还有他的立足之地?

  物资供应能否跟上,是他最大的忧虑。

  朱慈轻叹一声,目光微凝,沉思片刻后开口:

  “对付蒙古人,不能只依赖武力。战争只是其中一个威慑手段,更重要的是分化和联合。

  蒙古人要的东西,我们有太多了,香烟、茶叶、金银,这些都是他们趋之若鹜的物资。

  我们只需巧妙运用这些资源,再在关键时刻打一场决定性的胜仗,就能从根本上削弱他们的力量。”

  他停顿了一下,挑起眉头,目光坚定:

  “眼下,蒙古人需要暂时安抚,陕西和山西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我们的兵马整顿、战争准备,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急不得。

  但满清残余势力在关外的威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个不能拖延。”

  李过冷冷一笑,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屑:

  “满清的主力已经在关内被我们歼灭,他们目前龟缩在辽东,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以两万人就能将他们彻底扫灭。除非他们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派上战场,否则不过是徒劳挣扎罢了。”

  郑芝龙听后点头认可,但也插话提醒道:

  “最关键的战场仍然在西北。”

  两人对朱慈虽然表面信任,但心中难免留有些许防备。

  郑芝龙知道,兵力与资源的分配是关乎大局的事情,若西北的局势不明朗,整军计划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正是他们担心的。

  朱慈见状,沉稳地反驳道:

  “辽东的形势并非你们想得那般简单。鞑子或许暂时不敢与我们正面交锋,但他们的退路未必就是灭亡。

  很可能他们会一路向北撤退,甚至与俄国人狼狈为奸,学习俄国人的棱堡防御体系。如果真发展到那个地步,事情将更加复杂。”

  朱慈话音刚落,周围气氛稍显凝重,辽东局势看似稳定,但背后暗流涌动。

  若满清和俄国联合,形势将瞬间逆转。

  俄国人的棱堡防御体系坚固而狡猾,若让满清掌握了这套技巧,他们将在辽东构筑新的防线,极大地阻碍大明的东进计划。

  郑芝龙闻言,微微皱眉,思索着朱慈的担忧。

  他当然清楚棱堡体系的难缠,一旦满清学会这种防御手段,不仅会延长战事,甚至可能使辽东成为难以攻破的屏障。

  朱慈继续道:

  “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付满清残余,还要防止他们获得外部援助。

  俄国人是个不可忽视的隐患,他们对辽东的觊觎已久,若与满清结盟,我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不是一场短暂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乎国运的长久较量。”

  他目光转向李过和郑芝龙,声音低沉而有力:

  “眼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确保辽东迅速平定,同时还要严密监控俄国动向。

  战争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展开,外交战线同样重要。我们要阻止任何外部势力干涉辽东战事。”

  郑芝龙沉思片刻后点头道:

  “陛下所言甚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辽东问题确实不能小觑。我们应当先确保内部稳固,再通过外交手段牵制俄国,防止他们趁机插手。”

  李过则稍显不耐,但也不得不承认辽东的复杂局势:

  “辽东的确不能放松警惕,俄国人虽未正式出手,但他们一直在暗中窥探。若不早做准备,后患无穷。”

  朱慈轻轻颔首,心中已有定计:

  “辽东的战事必须尽快解决,我们不能给鞑子和俄国人联手的机会。接下来,我会加速整军,并派遣探子密切监视俄国动向。

  同时,我们也要加快生产恢复,为未来的战争打下坚实基础。”

  他话锋一转,又道:

  “至于西北,蒙古诸部尚未形成威胁,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的重点是生产恢复,战备整顿。

  待时机成熟,再对蒙古用兵。”

首节上一节245/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