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53节

  他手中的竹枝在地图上轻轻一划,指向北路军的动向:

  “北路军主力兵团共两万五千人,其中水军战兵七千,步骑一万八千,火铳、弓弩、马兵俱全,配备盾牌、甲胄,以及五十余门火炮。

  此次行动的主将为常登贵与陈福,大军已做好一切准备,将沿海而上,伺机突袭盖州城附近的重要据点,以分散清军兵力,牵制辽中敌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厅内的众将,接着说道:

  “这一步很关键,若能占据盖州周边,我们就能切断复州与辽中的交通线,直接威胁敌军后方。”

  朱慈听得点头,对张煌言的分析十分满意,他转向常登贵,语气深沉道:

  “北路军的任务非同小可,必须确保一击必中。清军若有任何异动,务必及时报告,不得轻敌妄动。”

  常登贵拱手抱拳应道:

  “请陛下放心,末将定不辱命!”

  接着,张名振走上前来,汇报南路军的进展:

  “陛下,南路军将从登州北上复州,直取复州城外清军主力。

  目前,南路军共计一万三千人,步卒火器营、弓弩营装备精良,另有五千骑兵待命,火炮七十余门已悉数运抵前线。”

  张名振说到这里,略微停顿,目光沉稳:

  “塘马已经侦查了沿途道路,地形十分清楚。大军一旦渡海,便可直取复州城。这一仗,我们要尽快打开局面,给敌人致命打击。”

  朱慈眯了眯眼睛,思索片刻后开口:

  “南路军的目标是复州城,务必速战速决。张名振,你的火器营和骑兵营要在战斗打响时迅速集结,一鼓作气拿下敌人。

  切记,战机稍纵即逝,不容有失。”

  “遵旨!”张名振毫不犹豫地应道。

  整个议事厅中,众将沉默听命,只有朱慈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

  此时此刻,清军的每一步棋都已经被朱慈牢牢掌控,他深知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战线拖得越长,对明军越有利,耗死清军不过是时间问题。

  “眼下的局势,清军恐怕比我们更着急,”朱慈沉声道:

  “他们知道我军在中原大战后短期内难以再次动员十万大军,但他们也明白,一旦我军稳步推进,他们迟早会陷入被动。

  多尔衮清楚,辽东的形势对他已经极为不利。”

  “多尔衮此时的处境确实艰难。”

  张煌言接过话题:

  “他明白这一仗输不起,否则将失去一切,不仅是地位,还有性命。

  因此他才在复州、盖州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处处设防,企图用坚壁清野的方式拖延时间。”

  “他这是在垂死挣扎。”

  朱慈冷笑一声:

  “掳掠来的百姓修筑防线,羊马墙、陷马坑、蒺藜遍布,他们想用这些手段拖住我军?天真。”

  “清军确实防备森严,”张名振补充道:

  “尤其在盖州城外,立了十座大营,每座大营外都有深沟,内侧木城坚固,还设有炮眼,沙土夯实,外有铁蒺藜。

  清军虽然防线完备,但如此耗费人力、物力,反而是在消耗他们的力量。”

  朱慈点头,思考片刻后冷然道:

  “他们以为用这些防御工事就能挡住我军前进的步伐,简直是痴心妄想。

  清军已经被逼到了墙角,我们只需稳扎稳打,继续以拖为主,清军的末日已不远。”

  会议在这严肃的氛围中持续着,诸将纷纷献计献策,气氛紧张而有序。

  每个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而他们的每一步,都将决定明军能否最终将清军彻底击溃。

  “嗯!”朱慈满意地点了点头,看着当前各营按照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继续说下去!”

  “是,陛下!”张煌言应声,手中的竹枝指向盖州城,继续分析道:

  “鉴于目前清军士气低落,多尔衮一向行事谨慎,我军判断,两军的决战地点极有可能是在盖州城以南五十里以内的平坦地带。

  待我军攻克复州之后,便将在榆林铺、熊岳驿等地集结,分三路推进。

  中路为主力,由陛下亲自统帅,共两万一千兵力,其中预备部队五千,后勤民夫三万七千人,将是此次战役的核心力量。

  东路为侧翼,由末将统帅,兵力一万三千,后勤民夫一万八千,配备少量火铳与火炮,另有三千骑兵,负责牵制清军的侧翼,防止敌军的包抄,必要时支援中路主力。

  西路同样为侧翼,由任将军统领,兵力一万两千,后勤民夫一万五千,任务是牵制清军兵力,确保中路主力的侧翼不受威胁。”

  张煌言言之凿凿,心中对这次战役充满信心。

  然而,朱慈听完,略加思索,忽然挥手打断道:

  “东线的部署需要稍作调整。”

  张煌言愣了一下,连忙问道:

  “陛下有何指示?”

  朱慈眼中闪过一丝冷静的思索:

  “马宝,届时你率领五千预备役兵马,部署在东线侧翼靠近山脉的区域。

  清军在此地迂回的可能性不小,我们必须严防死守,不能让敌军绕道袭击。”

  马宝立刻领命,沉声道:“陛下英明,末将定不负重托!”

  朱慈点头,目光转向沙盘,思索片刻后继续说道:

  “多尔衮是个老练的对手,虽说他现在士气不振,但他绝不会贸然发起攻击。

  这场仗,不能轻敌。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击败清军,还要削弱他们的后劲,确保他们无力再战。”

  张煌言和其他将领闻言,皆点头称是。

  朱慈的谋划不仅考虑到眼前的胜利,更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这是他们心中佩服的地方。

  “陛下,若清军果然在山脉迂回,我们东线兵力是否足以应对?”陈福忍不住问道。

  朱慈轻轻一笑:

  “我军已有准备,若清军选择从山脉突破,正中我们下怀。

  届时,东线主力将与预备役兵马协同作战,趁其不备发动反击,务必一举重创敌军。”

  张煌言这时接话:

  “如此一来,清军若选择强攻,便要面临三路夹击之势。

  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将受到我军监视,无论是从正面突破,还是侧翼迂回,都会遭遇我们的反制。”

  “正是如此,”朱慈语气坚定:

  “此战,我军不仅要打得稳,还要打得彻底,不能给清军任何反扑的机会。

  如今局势已然明朗,清军失了先机,只要我们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们必将溃败。”

  众将领听罢,纷纷称是。

  眼前的布局已然清晰,每一步都围绕着稳固的战略展开,无懈可击。

  清军虽拥兵数万,但在这场布局严密的战役中,已然陷入被动。

  接着,朱慈又看向张煌言:

  “张将军,待复州、熊岳驿等地合围完毕后,立即开始调动各路兵马,确保东、西两翼的联络畅通。

  同时命令水师继续封锁海路,阻断清军的补给线,让他们无从增援。”

  “遵命,陛下!”张名振心中一震,立刻领命。

  此战不仅是陆上对峙,更是海上封锁。只要海陆双线合围,多尔衮纵有百万雄兵,也将疲于应对。

  军中机要官记录完此次作战调整后,张煌言接着说道:

  “调整之后,中线的主力部队将以马宝率领的新编骑兵营作为先锋,负责肃清清军的哨马,侦察敌情。

  为了增强战斗力,并且对敌形成威慑,决定再增调一千骑兵,将新编骑兵营的总兵力提升至三千人。

  待到大军稳定,马将军在前往侧翼,迂回牵制。”

  他稍作停顿,环视众将后继续道:

  “随后是我军的主力部队,我率领的左翼一万余人将进驻左侧,陈将军指挥的右翼部队同样有一万余人,位于右侧。

  中间则是陛下亲率的核心部队,两万余人,左右两翼将与陛下的主力相互依托,形成坚固的三角阵势,彼此呼应。

  再往后是我们的预备役,人数约五千,根据战斗的具体进展,随时准备投入战场。”

  “至于侧翼布防。”

  张煌言接着说:

  “在山间布阵,随时准备消灭或堵截从辽中方向赶来支援的清军。

  这个布置是我军侧翼防线的关键,务必确保对敌持续施加压力,保持打击力度。”

  他提高了声音,语气变得更为严肃: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清军派出大部队来夺取侧翼阵地,万万不可与之纠缠。

  务必速撤,保持对盖州清军的围三缺一之态,切勿让清军在盖州死战不退。

  张将军所部的一切行动皆以主力侧翼的安全为优先,敌来则退,若敌追击,则择机反击。”

  张煌言又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末将将率领一万余人进驻榆林铺一带,扰乱清军的兵力布置,牵制其行动,同时威胁其侧翼,迫使其不得不与我军主力提早决战。”

  他转向西线,继续道:

  “陈将军的任务按原计划不变,依旧是主要负责分散清军的兵力,牵制其侧翼,伺机发起进攻,支援主力部队的作战。”

  诸将听罢,默默点头,没有任何异议。

  事实上,这些作战计划早已拟定,今天只是做最后的确认与微调。

  张煌言转身走到地图前,指着盖州城,继续说道:

  “目前盖州城内的清军兵力约为一万五千,其中包括五六千八旗兵、五六千随军包衣,以及三千余绿营残兵。

  敌军主帅是济尔哈朗,手下将领有伊尔德等人。”

  他接着说:

  “最近一个月,鞑子在盖州加强了城防,并在城外设立了十座大营,防守十分严密。

  同时,城内外来往运粮的民夫数量突然增多,估计是鞑子已经侦察到我军的动向,开始加强备战了。”

  张煌言一边讲解,一边用竹枝指向地图上的各个标示:

  “除此之外,榆林铺、熊岳驿、羊官堡、北信口等地,最近都有清军骑兵出没,甚至有部队在这些地方驻扎,规模在千人以上。

首节上一节25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