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59节

  岳信的身手如同闪电,刀光一闪一闪,让人应接不暇。

  林二保在对方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下逐渐失去主动权,身体的疲惫感愈发明显,他每一刀格挡都能感觉到手臂麻木,力气被一点点消耗殆尽,汗水顺着额头滑落。

  他意识到自己已无退路,生死之间的激烈搏杀让他心中腾起一种久违的冷酷果断他知道若要活命,必须拼尽全力,利用最后的体力寻找对方的破绽。

  趁着岳信的一刀落空,林二保迅速调整步伐,一个侧身闪到侧翼,手中的刀朝着岳信的肋部疾刺而去。

  岳信反应也极其迅速,刀锋一转,堪堪挡住了这一击,两人再次纠缠在一起。

  然而林二保心思缜密,暗中准备了一记致命反击就在岳信全神贯注于正面的格斗时,林二保猛地向下一蹲,手中匕首一翻,朝着岳信的小腿狠狠刺去。

  岳信似乎察觉到异常,急忙后退一步,但仍旧被匕首划伤,鲜血从伤口渗出。

  伤口虽不致命,却足以影响他的行动,他怒吼一声,眼中透出凶狠,提刀再次扑上。

  然而林二保趁机抢回主动权,他不断灵活游走,利用对方的伤势逐渐削弱其力量。

  林二保集中精力,稳步推进着攻势。

  岳信因伤势而步伐迟缓,显然已显疲态,他咬紧牙关,试图顶住林二保的进攻,但体力逐渐不支,防守愈发艰难。

  林二保伺机猛攻,刀光再度逼向对方要害。

  一声沉闷的闷响,岳信刀锋偏离,林二保抓住瞬间破绽,一记劈砍直奔岳信肩头而去,锋利的刀刃划破衣甲,重重砍在他的肩膀上。

  岳信身躯一震,踉跄后退,目光中闪过一丝惊恐与不甘,他试图再度反击,但终究力不从心,动作逐渐缓慢下来。

  林二保乘胜追击,再度猛扑而上,动作凌厉迅速,完全不给岳信任何喘息的机会。

  “啊!”林二保一招不慎,被岳信一脚狠狠踢倒在地。

  他握着的厚背刀也在震动中失了准头,飞出几米之外,重重落在地上。

  然而就在他倒地的瞬间,他就迅速拔出了左手匕首,瞄准对面气势汹汹逼近的岳信,奋力掷出。

  匕首划过夜空,在火光中划出一道冷芒,直取岳信面门。

  岳信微微侧身,迅速躲避开了袭来的匕首,匕首堪堪从他身旁擦过,深深扎入了地面。

  然而岳信并未停顿,身形一转,重心稳固,手中长刀带着凌厉的杀气,直逼倒在地上的林二保,显然准备趁势将他彻底了结。

  就在此时,林二保心生一计,抬手抓起地上的泥土,猛地朝岳信掷去。

  泥沙直扑岳信面门,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细小的沙粒迅速糊满了岳信的眼睛,尤其是右眼,顷刻间被迷住,疼痛如针刺般袭来。

  他下意识地抬手擦拭,却加重了眼部的不适感,视线也随之模糊不清。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岳信的攻势一滞,原本凶狠的动作停顿了片刻,似乎正在努力恢复视线。

  然而剧烈的疼痛让他难以集中注意力,整个进攻显得凌乱无章,他的姿势由之前的压倒性强势,转为有些慌乱,无力再继续逼近林二保。

  就在这片刻的停顿间,村外突然传来一声尖锐的响箭鸣叫,回荡在静谧的夜空中。

  岳信听到这熟悉的信号声,不禁微微一怔,立刻意识到村外很可能出现了状况。

  响箭通常用于传递紧急信息,而此时此刻发出,意味着村外必定有人在示警,这一切来得太突然,让岳信的心头瞬间浮现一丝不安。

  他还未完全从眼部的不适中缓过神来,外头又传来一阵密集的脚步声,显然有一队人马正迅速朝村子这边逼近。

  林二保趁机站了起来,抖去身上的尘土,手里紧握一把腰刀,神情凛然地盯着眼前的敌人。

  若在方才,岳信绝不会给林二保任何机会,定会迅速上前将其格杀。

  但眼下情势突变,岳信心生忌惮刚刚放走的那两个明军很可能已经引来了援军,沿着火光找到了这里。

  而自己此时虽然还可击杀林二保,但对方身手不凡,想要取胜绝非轻而易举。

  清军的哨骑众多,复州一带的情报早已泄露,事到如今,杀死眼前这个明军也无济于事,无法阻止情报的外传。

  而且,眼前的明军虽非普通之辈,却也不至于让自己冒险犯难,为了一个普通士兵而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实在是得不偿失。

  念头飞速在脑海中掠过,岳信没有片刻犹豫,迅速后撤,身形如幽灵般消失在夜色中。

  他一边调整步伐,一边朝村外退去,心中打定主意先撤回驻地,等探清形势再行决策。

  林二保见岳信已经退却,耳边传来尖锐的响箭声,也隐隐猜测到外头的状况。

  见状,他迅速后退,隐身于拐角处,时刻警惕着岳信的动向。

  尽管他刚才占据了一些上风,但手中只有一把腰刀,对方却拥有弓箭和其他兵刃,一旦距离拉开,自己立刻会处于劣势,很可能瞬间成为对方的活靶。

  此刻他心中暗自庆幸,但也不敢放松警惕,双眼死死盯着外面的动静,林二保隐隐约约听到越来越多的马蹄声和脚步声,似乎是援军正迅速靠近。

  林二保稍稍放松,眼中的警惕渐渐减弱,但他依旧保持高度的警觉,手心汗水微微渗出。

  这场不期而遇的交锋让他认识到对手的凶狠与狡猾,也让他深知在战场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就在林二保调整呼吸,稳定情绪的瞬间,村外的响箭声再次响起,一道火焰划破夜空,照亮了村子的边缘。

  很快,岳信退至村外,望向四周,看到了那熟悉的旗帜是明军的援军。

  他面无表情地朝旗帜走去,心中却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被情绪左右,贸然在村内展开决斗。

  尽管未能如愿杀死那个明军,但保全自身显然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敌我态势不明的情形下。

  与此同时,林二保意识到这场短暂的交锋终于告一段落,他深吸一口气,感到自己浑身的肌肉依然紧绷,汗水将衣衫紧贴在身上。

  夜色深沉,火光在村子间忽明忽暗,林二保轻轻擦拭着手中的刀,目光冷峻而坚定,步伐平稳地朝村外走去。

第302章 辽东

  登州城,原布政使司的阵前帅府内,朱慈将手中的文书细细读完,神情凝重,随后将其递给身旁的张煌言,语气淡定地说道:

  “情况基本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是时候着手行动了。”

  张煌言接过文书,那正是林二保亲自率人上岸侦查了数日后获得的复州地区交通地形和清军布防的大致情况。

  复州地区的地形和敌情经过多次确认和分析,如今摆在他们眼前的这份情报显得尤为关键。

  张煌言目光沉稳,快速翻阅一番之后,点头道:

  “复州一带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清军骑兵的机动。

  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兵力明显不足,恐怕不敢轻易出城与我军野战。

  这一仗,我们占有相当的优势。”

  常登贵听完,也稍稍安心了几分,他接过文书,细细查看地图和敌军布防情况。

  文书上标注着复州及周边的地形起伏、河流路径以及清军哨点和驻兵数量,都是林二保冒险侦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朱慈望向众人,语气却略显忧虑:

  “不过,复州距沙河江岸较远,地形开阔,且守备严密,城内驻有相当数量的清军部队。

  他们虽然兵力不多,但倚仗城防设施,恐怕会死守不退,我们若贸然上岸架炮围攻,恐怕一时难以奏效。

  必须得想个巧妙之策,以求事半功倍,而在此局面下,内应至关重要。”

  “正是如此!”

  张煌言深以为然,补充道:

  “再者,盖州方面若有清军援兵调动过来,复州城内的八旗兵与包衣兵虽不足以长时间抗拒我军的攻势。

  但倘若能在支援到达前支撑一两日,那也足以拖延我军计划。”

  常登贵目光微凝,深思片刻后,接着道:

  “盖州距离复州也不过三四个时辰的行军路程,清军哨马来回迅速。

  若他们集合部队,以八旗兵的调度能力,最多半日便能赶到援助复州。

  如此一来,攻城之战的部队若不速战速决,极有可能在敌军增援到达前陷入两面夹击之境。”

  朱慈轻轻点头,这正是为何多尔衮要分兵驻守复州的重要原因以复州为前哨,可以迅速对盖州提供支援,同时威慑明军主力。

  清军能快速支援,明军同样能在三四个时辰内推进到盖州外围。这场攻防战,每一步都攸关全局。

  “佯攻复州之策,关系重大,”张煌言沉声道:

  “若要拿下盖州并削弱清军主力,复州的佯攻务必逼真,以吸引盖州清军的注意,动摇他们的防线。”

  朱慈对张煌言的建议极为赞同,深知此次佯攻的作用非同小可,遂缓缓颔首,随后下令道:

  “既然如此,玄著,你亲自领兵出征,与陈福一同率两万兵力,围攻复州城,确保声势浩大,令敌人无暇顾及盖州。”

  “属下遵命!”张煌言面色肃然,拱手称是,眼中已透出必胜的决心。

  “李进军,”朱慈继续吩咐道:

  “你带三千水军助战,协助玄著一同营造我军大规模攻势,壮大声威,以确保佯攻顺利实施。”

  “是!”李霄林毫不迟疑,立刻抱拳领命,心中已有了作战安排。

  水军作为一支灵活机动的部队,不仅能帮助陆军围城,还能对复州的防线施加压力,迫使清军自顾不暇。

  朱慈转向其余将领,继续道:

  “其余诸将除高将军留守后方,随时候命以备不测外,其他人随我率兵北上,佯装攻打盖州。

  务必虚张声势,使盖州清军疑我军主攻盖州,从而分散他们的注意。”

  众将领闻言纷纷拱手领命,神情激昂,气氛陡然间凝重而又充满战斗的决心。

  张煌言等人迅速离开帅府,整备兵马,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张煌言走出帅府时,望着远方的天空,夜色深沉,繁星如炬,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战斗将艰辛而漫长,但也充满了希望。

  .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由新军主力组成的两路大军迅速集结,利用有利的风向计划穿越渤海,沿着海岸线北上,直指复州和盖州城,准备一举击溃清军在辽东的防线。

  朱慈亲自率领的大军在盖州一带的推进极其迅速,先锋张名振则先行一步,带领部队沿着辽西走廊的山麓行军,途中成功击溃了三支清军的小规模部队。

  这条山脉走廊地势险要,为推进提供了一条隐秘但有效的进军路线。

  不同于西边平坦的沿海地带和北方辽阔无边的辽中大平原,盖州城的东面有许多山脉,地形错综复杂。

  清军正是借助这些天然屏障,在各处布置了大量障碍,试图减缓明军的行军速度,以确保撤往海州的路线不至于被轻易截断。

  这些布防虽然繁杂,实质上却是多尔衮的分兵策略之一,意图牵制明军的注意力,并非意在盖州城东面进行决战。

  多尔衮在此布防的多为包衣兵,八旗甲兵仅在后方督战,前线抵抗并不强烈,明军的推进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阻力,清军大多象征性地稍作抵挡便向北撤退。

  张名振的先锋部队在接连突破这些简易防线后,迅速推进到盖州外围,朱慈的主力军也随之迅速跟进。

  不久之后,常登贵率领左翼部队到达鹿角一带,与主力遥相呼应,支援前线的攻势。

  明军的补给与后勤保障主要依靠海运,民夫则忙于扎营、拉纤、修筑防御工事以及运输辎重,所有物资和兵力的后勤保障都严密而高效。

  在民夫大量支持下,明军行军的速度显著超出了清军的预估,为下一步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盖州城外,清河的南北两岸平坦宽阔,最适合骑兵部队展开正面冲锋。

  东面为连绵山脉,西临大海,北靠大河。此时清河水深,涉水风险极高,几乎是九死一生。

  多尔衮将此地设为理想的决战地点,意图在此依托有利地形与明军决一死战。

  他深知,只要能有效阻止明军突破清河,就可暂时守住盖州。

  为了诱使明军继续逼近盖州城南,踏入他精心布置的战场,多尔衮命济尔哈朗率领数千精锐八旗甲兵及上万包衣兵在清河南岸布防,伪装成稍作抵抗的姿态。

首节上一节25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