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61节

  若非他与尼堪早有勾连,又怎会在山东的大战中几乎毫发无伤?”这名绿营军官语气坚定,不依不饶地继续上报。

  玛卡微微眯起眼睛,心中略有触动,暗自盘算起来。

  邓章麾下的兵力仅一千余人,若要处置掉他并非难事。然而眼下士气低落,若随意削弱城防兵力,这不单是少了一支守军,而是直接影响着守城士兵的决心。

  略作沉思后,玛卡似乎想到什么,抬眉冷冷地说道:

  “陈参将,本将军提醒你,之前就有一镇总兵因遭人诬告,后来事情败露,那告密者直接被斩首示众,牵连家属满门。此事事关重大,你可要三思!”

  那个参将听了这番警告,微微一怔,神情中闪过一丝犹豫,似在权衡一番后又坚定道:

  “将军,此事确凿无疑!我的家仆亲耳听到邓章的家丁说道,‘早该在山东登州时就里应外合,何必跑来辽东受苦’,这可是原话,不增不减。

  还请将军尽早定夺,否则恐怕就为时已晚。”

  玛卡见他如此笃定,内心不免再次动摇。

  然而,他稍作权衡,最终没有轻易松口,只是淡淡敷衍道:

  “此事重大,本将军自会再斟酌一二。你暂且退下吧!”

  那个绿营军参将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原本还想再辩解几句,可抬头一看,见玛卡眉头紧锁,神情冷峻,顿时心头一紧,便不敢再多言,只好悄然退下。

  尽管清军在关内战场上屡屡受挫,形势急转直下,但在许多满人贵族和官僚眼中,尤其是在满清上层圈子里,局势并非不可逆转。

  许多人,尤其像玛卡这样的狠角色,仍然坚信清廷在辽东一带仍有优势。

  毕竟,当年在辽东,清军正是利用明军外线作战的劣势,一步步蚕食敌人,最终强大起来,建立了今日的基业。

  此外,清廷之中那些由科举出身的汉臣,尤其是自清朝开科取士后忠心追随的皈依者们,对清廷充满狂热的忠诚。

  这些人虽是汉人,却因清廷所赐官位,反而更加坚定地认同并维护满清的统治,为清朝的战事奔走效力,毫无二心。

  绿营军参将离开后,玛卡静静闭目沉思片刻,脑中快速盘算着局势的变化。

  突然,他睁开眼睛,目光中透出一丝冷冽。

  他清楚,若邓章真有叛变之心,这不仅会威胁到复州城的安全,还会动摇军中士气。

  然而,贸然除掉邓章却可能激起不必要的恐慌,在敌军大兵压境之下,若内部再起纷争,复州城的防线势必会出现致命漏洞。

  玛卡回忆起邓章历来的行迹,邓章虽出身山东,但向来作战英勇,在山东的几次战斗中表现出色。

  然而,细思之下,邓章的部队确实在几场恶战中几乎未受损失。

  若非军功赫赫,且与他往来密切,玛卡几乎要怀疑此人另有居心。

  天色渐渐昏暗,帐内烛火跳动,玛卡陷入更深的沉思之中,他意识到,此事若是处理不当,后果恐难以收拾。

  眼下最关键的是复州城的防御,若因内部猜忌而削弱战力,整个防线将不堪一击。

  反之,若邓章真的有二心,却未能及时查实,后果更是难以预料。

  玛卡朗声道:“来人!”

  玛卡唤来几名心腹属下,仔细叮嘱道:

  “此事不宜声张,你们各自分头去邓章部队中暗中探查,务必小心行事,稍有风吹草动立刻来报。”

  他决定先行派人监视邓章,以期掌握确凿证据,避免贸然行动而招致不必要的混乱。

  经过一日的观察,玛卡的心腹们带回一些零散的信息,虽然未见确凿证据,但邓章的军营中确实流传着不少与尼堪勾结的传闻。

  一些士兵私下交头接耳,言辞之间似有不安。

  玛卡心中警觉,意识到此事可能并非无中生有,但仍决定再三考察,以免冤枉忠臣。

  接连几日,玛卡夜不能寐,反复权衡利弊。

  他知晓此事关乎军中稳定,不容轻视,但也不能不顾将士安危贸然决策。

  最终,玛卡决定召开一次秘密会议,将邓章与其他几位将领召集至帐内,试图借言语试探邓章的反应。

  会议之中,玛卡隐晦地提到尼堪对复州城的虎视眈眈,以及敌军内部可能的情报渠道。

  邓章神情平静,应对自若,丝毫不露破绽,这一切让玛卡更加疑惑,究竟是邓章心思缜密,还是确实清白?

  会后,玛卡对心腹低声道:

  “继续密切留意邓章的动向,若有任何异状,立刻汇报。”

  他意识到,对一位有嫌疑的将领,即便心存疑虑,也需小心行事,不可轻举妄动。

  在接下来的数日,玛卡的疑虑并未减轻。

  复州城外,敌军的压迫日渐逼近,城内的局势却依然未明,面对敌军的步步紧逼,玛卡唯有加强防御,命令各部严阵以待。

  他知道,若复州城得以安然无恙,则城内的疑云也自会散去;而一旦敌军攻破城防,所有的疑虑、分歧都将化为无谓的争执,失去意义。

  *

  门外,一名彪悍的壮汉闻声而入。

  此人虎背熊腰,面色阴沉,腰间别着一对锋利的双斧,脸上横亘着一道狰狞的刀疤,眼神犀利。

  进门后,他环顾四周,确认无人窥探,这才放心地将房门轻轻掩上。

  “将军!”赵奎踏步上前,双手抱拳,低声恭敬地行礼。

  邓章微微点头,示意他稍安勿躁,目光中满是坚定与决断。

  片刻后,低声吩咐道:“张煌言已经发来信号,今晚行动!”

  当前的信息传递条件有限,邓章与张煌言的联系只能通过书信沟通,至今也不过是一封信传递出的指令。

  每当行动临近,张煌言便会命令城外的军队每天挂出不同旗帜,以此传递行动计划。

  倘若在复州城内看到特定的旗号,便意味着当夜要攻城,这样的方式虽然简单,却是此刻唯一有效的办法。

  眼下,复州全城戒备森严,绿营兵地位不如包衣兵,更受到清廷的层层防范,稍有异动便可能引起怀疑,传递情报更是难上加难。

  张煌言不便提前安排细作,玛卡身边也没有可靠的明军间谍,所有计划只能依靠邓章随机应变和他周密的筹划。

  赵奎听罢,面色一沉,眼中掠过一抹锋锐的光芒:

  “将军,这次时机稍纵即逝,我们该如何应对?”

  邓章微微一笑,沉着说道:

  “清廷的严防是防不了天命的,今晚只要天助我军,复州城必破无疑。你带领精锐之士,待号令一响,即刻展开内应,务必与城外大军形成里应外合之势。

  记住,行动迅速,不可拖延半分!”

  赵奎点头,目光坚定地答道:

  “属下定当竭尽所能,绝不辜负将军的期望。”

  邓章转身,负手而立,目光冷峻地注视着窗外隐隐的月光,他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形,心中已做好了应对一切突发情况的准备。

第304章 里应外合

  “时间紧迫,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邓章脸色一沉,压低声音道:

  “现在我们无法与张煌言取得联系,只能按照计划行事。

  若是错过了今晚,张煌言恐怕就会发起强攻。

  到时候,鞑子肯定会派我们去当炮灰,我可不想稀里糊涂地死在这里。”

  此刻,邓章已然坚定反正的决心,他的心志再也不动摇。

  毕竟,明军已经用实力证明了他们可以击败八旗兵,既然反清还有生路,邓章更不愿意继续当鞑子的奴隶。

  “遵命,将军!”赵奎垂首应道,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之色,已然做好了承担一切风险的准备。

  说起赵奎的出身,他父亲便是李家的家仆,赵奎从小就在李家长大,如今成了邓章最信赖的心腹。

  他脸上的那道深深刀疤便是当年宗族械斗时,为护住邓章留下的印记。

  “今晚你带上三十名兄弟,按照计划行事。”

  邓章看着赵奎,顿了顿,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中透出一丝担忧和期许:

  “到时候务必小心,若遇到任何意外,能跑就跑,别留下来陪我送命。

  如果一切顺利,等我们把复州的鞑子收拾干净,老子升官发财,你也还是我的副将!”

  .

  玛卡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那个绿营军参将几日来的种种举动让他心生怀疑,反复权衡后他决心宁错杀勿放。

  自中原战事爆发以来,绿营军在关内已经出现过多次暗通明军的情况,甚至有成百上千的绿营兵集体投敌,这些事让玛卡不得不防。

  他心中权衡,如果清除掉这一千多名绿营兵,虽会使城内的军心短暂动荡,但对防守复州的全局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而一旦这些人真与城外明军里应外合,复州城恐怕难以保住。

  在夜色中,复州的军营渐渐归于寂静。

  邓章和赵奎在阴影中隐秘地策划着,城内的巡哨队不时经过,但他们已将一切行动安排妥当。

  赵奎带着一队心腹,悄然走出暗巷,按照计划向南面岗哨靠近。

  他低声下达命令,队伍迅速分散,各自找准位置潜伏。

  望着城墙的方向,赵奎心跳加速,脑海中回荡着邓章的嘱托。

  他内心激荡不已,这一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让自己和兄弟们不再活在刀口上。

  与此同时,玛卡在营帐中盘算着下一步,若能在内部排除隐患,他将稳操胜券。

  他并不介意用强硬手段巩固统治,尤其在当前形势如此危急之下,他更不能有任何疏忽。

  复州城中空气仿佛凝固,隐隐透出一股血腥气息,等待着黎明来临时的腥风血雨。

  面对强敌环伺,玛卡深知要在无声无息中彻底歼灭邓章及其千余手下,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这些人并非寻常绿营兵,尤其是那百余名家丁,个个骁勇善战,战力不凡,装备齐全。

  他们多年来在战场上积累的血性与经验,使得他们如猛虎般难以驯服。

  一旦行动中出现丝毫差池,很可能会被明军抓住机会,借此逆转局势。

  再者,山东一带民风向来剽悍,这些家丁在如此氛围下成长,更加令他们凶悍难缠,不会轻易屈服。

  正因如此,玛卡不敢掉以轻心,计划必须严密、执行必须精确。

  玛卡心中暗自思量,若想在不引发过多骚动的情况下除掉邓章,必须借助黑夜的掩护、兵力的配合,以及潜伏者的伪装,实施一击毙命的行动。

  经过深思熟虑,玛卡决定今夜便发起突袭,不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

  他快速布置了行动方案,将兵力分为三路:

  一路精兵直取邓章本人,一路包围绿营兵的大营,确保无一人得以支援,最后一路则攀上城墙,以伪装和佯攻引诱城内夜哨的绿营兵离开据守之地,逐一消灭。

  行动有序,手段隐蔽,方能确保此战速决,免于暴露。

  半夜,子时刚至,风声萧萧,复州城东门的城楼上火盘摇曳,火焰在北风中跳跃不定,散发出微弱的光芒,为潜伏者提供了天然的遮掩。

  护城河百步之外的黑暗中,赵正东和他的百余战兵,以及另外九名百总率领的精锐部队,总计上千人正屏息静气地伏于草丛之中。

  他们已潜伏良久,忍耐着夜色的寒冷与刺骨的北风,只等一声令下。

首节上一节26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