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75节

  于是他厉声下令,召集后方军队重新结阵试图反击。

  然而明军的速度之快,已令他无法从容布置防御,阵列刚刚开始重新集合,便再度遭到明军强势突击。

  刘斌和张小六的身影犹如一道幽灵般穿梭在敌军之中,他们的刀盾枪刃所至,敌人纷纷倒地,鲜血溅洒,气势如虹。

  这时,更多明军从山腰上纷纷加入战局,他们配合默契,将清军分割成数个小股,各个击破。

  刘斌挥汗如雨,但双目炯炯有神,宛如燃烧的火焰,手中的长枪依旧迅捷无比。

  张小六的盾牌已多处染血,脚下步伐丝毫未乱,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泥泞与鲜血之上,但脚步稳如磐石。

  此时的清军士气已然崩溃,士兵们纷纷四散逃亡,再也无心应战。

  明军则趁势追击,不留退路,将敌人尽数驱赶到低洼之处,彻底瓦解敌方阵营。

  巴明目睹这一切,脸上浮现出浓浓的震惊与怒火,他策马向前试图组织反击,但四周早已混乱不堪,呼喊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第317章 保证击败

  明军将士的一轮突袭如猛虎下山,使得沈忠率领的数百绿营兵在后方阵列中损失惨重,死伤过半。

  溃散的清军士兵仓皇后撤,冲击了其他尚未完全反应过来的清兵队伍,带来了一片混乱。

  这种局势使得刘斌的突袭队伍持续占据上风,在敌阵中来去如风,灵活机动。

  然而,刘斌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兵力相较于清军庞大的主力部队,依旧过于微弱。

  突袭虽然产生了暂时的优势,但这不过是一时之计,若清军恢复阵型并集中反击,明军就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刘斌意识到,他此刻唯一的选择就是利用突袭造成的混乱,趁清军反应尚未彻底恢复时快速撤离,最大程度地保存有生力量,为后续的山丘防守积蓄力量。

  他曾考虑过让清军继续前进数里,再在合适时机下令全军撤退,确保自己部队的安全。

  然而他深知,若真的等到那时,前线的石门关恐怕就会来不及完成军事动员。

  清军一旦以迅雷之势全力冲击,而石门关内的明军尚未集结,这座关隘的防线将瞬间崩溃,被清军的里应外合一举攻破。

  对于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刘斌而言,他不能,也不敢冒这个险。

  他只有舍弃自身的安全,以己为饵,利用战场地形拖住清军的脚步,争取更多的动员时间。

  狭窄的山间小道成了战斗的关键,既限制了清军的阵列推进,又使明军的突袭更具威慑力。

  在这条土路上,敌我双方都受限于地形,明军无法完全展开,但清军的推进速度也因此受到极大阻碍。

  刘斌冷静地观察着战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敏锐地捕捉到局势转变的信号。

  当他发现清军前锋逐渐稳住阵脚、重新形成组织时,迅速命令部队撤退。

  军号声悠长而急促,在山间回响,传递出撤军的指令。

  张小六听见号角声,立刻准备撤离。

  然而,一个清军长枪兵已然锁定了他,挥枪猛刺而来。

  张小六立刻举盾招架,挡住了对方凌厉的一击,随即侧身一用力,将那长枪兵带得失去平衡,身形向张小六方向倒来。

  这一瞬间,站在后方的刘斌抓住机会,长枪如闪电般刺出,穿透了那名清兵的咽喉,顿时血涌如泉。

  两人击退敌兵后,没有任何停留,迅速与其他负责掩护的老兵们汇合,在山路上边战边退。

  随着清军逐渐恢复阵型,他们重新排成密集的军阵,层层推进,前方的刀盾手、长枪兵和弓箭手彼此呼应,将明军的反击空间压缩殆尽。

  此刻,清军已经完成重新组织,整体推进如浪潮般无可阻挡,使明军的掩护队伍陷入步步后退的境地。

  这支绿营兵果然是清军精锐,反应迅速,战斗力顽强,逐渐将那些来不及撤退的明军散兵逼入绝境。

  部分明军士兵眼看撤退无望,毅然转身迎敌,打算拼死一搏。

  但他们面对的是严密组织的清军阵列,即便有些明军士兵武艺高强,也难以在清军密不透风的阵中立足,仅仅片刻便被利刃割倒。

  刘斌退至后方时,回望那些未能撤出的士兵,心中一阵悲愤。

  然而当前形势严峻,他迅速稳住部队的撤退秩序,利用山丘地形设置掩护,并安排剩余的火枪手部署在山顶。

  他要确保自己部下的每一个火枪手都能在关键时刻射击,以瓦解清军的追击势头。

  就在撤退队伍稳定后,他再次下达命令,让火枪手在特定位置做好准备。

  山间的寒风夹带着肃杀的气息,每一个人的目光都凝视着清军追击的方向,神情紧张却毫不畏惧。

  刘斌知道,正是这点滴的战场牺牲,才使得石门关内的明军有了宝贵的防御时间。

  他低声吩咐左右士兵,稍后若有机会,便掩护溃兵后撤,否则全力阻敌,坚守不退。

  山间的火光在夜色中明灭不定,远处清军的喊杀声渐渐逼近,整个山谷都回荡着双方军队的嘶喊声和兵器碰撞声。

  绿营兵的军阵步伐缓慢而稳重,虽然行进的速度较慢,但显然并不打算贸然撤退。

  刘斌紧盯着敌方的每一个动作,权衡再三,立刻挥手下令,指挥手下战士迅速从正面脱离交锋。

  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迅速转身往山丘之上撤去。

  山丘之上埋伏着一支由近四十名火枪兵组成的队伍,他们的枪口早已锁定,等候着绿营兵无知地自投罗网。

  此刻,关齐福端着火绳枪站在山丘上,目光死死地盯着山下,火绳上的火光微微跳动,他的心也在胸膛里剧烈跳动着。

  虽然火绳已经燃烧过半,等待似乎无休无止,周围每一秒的寂静都在加重他内心的不安。

  他这是第一次真正地站在战场上,尽管经过无数次训练,但实战的压力却与平时大相径庭。

  眼看清军迟迟没有出现,他的焦躁几乎要冲破理智。

  关齐福的目光时不时地掠向山脚,眼中带着担忧。

  他清楚地知道,张小六和陈瑞安已经下山参战,但由于夜色浓重,山下的混战场面杂乱不堪,他根本无法辨别出他们的身影。

  作为一名新兵,他无法忽视对战友的牵挂,但纪律却将他的身体牢牢地钉在原地。

  战场上,军纪如铁,特别是火枪兵一职,纪律更为严格,稍有违规就可能受到军法处置,被当场斩首。

  想到这些,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更加收敛了心中的躁动,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战斗。

  就在这时,刘斌带领一队士兵迅速返回山上。

  他们的身后大约百步开外,清军的绿营兵正蜂拥而至,士气高昂。

  清军停在山脚稍作停顿,随即再度开始前进,步伐沉重而有序。

  山下的清军阵列彷如铁流般汹涌推进,杀气腾腾地步步紧逼。

  清军的推进速度缓慢却无比坚定,他们踏着山坡一步步接近,行至三十余步后忽然停下。

  霎时间,清军的军阵中数十名弓箭手举弓搭箭,箭矢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寒芒,带着锐利的风声呼啸而来,向早已退守山顶的明军密集倾泻!

  明军士兵在箭雨之下冷静地立稳阵脚,依靠着厚重的铁甲与坚实的盾牌遮挡住大部分箭矢。

  尽管有些士兵被箭矢击中,但损伤不算严重,仅有五人受了伤,战力尚存。

  突然,山顶响起了明军的军号声,那号音划破夜空,三声接连而起,振奋人心。

  就在这信号之后,火枪兵们齐齐举起火绳枪,准星对准了山下的清军军阵。

  只见橙红色的火光瞬间连成一线,照亮了黑暗的山顶,爆裂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火绳枪齐射出几十颗铅弹,带着致命的速度狠狠击向山下的清军。

  铅弹如雨般砸向绿营兵前排,砰砰砰的撞击声和盔甲破裂声交织在一起,前排的清军士兵发出惨叫,倒在地上痛苦挣扎。

  原本昂贵的铁甲在铅弹的冲击下形同虚设,脆弱得不堪一击。

  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让绿营兵的阵线顿时混乱,一片惊恐的喊叫声在军阵中响起。

  士兵们仓皇失措,甚至连指挥官的呼喊也无法让他们重新集结,恐惧如潮水般吞没了阵列。

  刘斌与麾下将士牢牢占据着这座小山的高地,借助地势优势形成天然的防线。

  夜色如墨,刘斌冷静地指挥着士兵们保持阵型,伺机而动。

  山顶之上,火枪兵轮番射击,火光与硝烟接连不断。

  清军的攻势被一次次阻挡在山腰,几轮齐射下来,清军损失惨重,山坡上已经留下了几十具绿营兵的尸体。

  看到战局不利,清军最终不得不退回山脚,暂时放弃了进攻。

  但撤退的清军也未曾完全放弃进攻意图,他们在山脚重新列阵,形成防御姿态,等待着进一步的指令。

  山顶的明军也没有轻举妄动,刘斌意识到清军虽然受挫,但未必会就此撤退。

  他扫视一眼手下的士兵,个个神情坚毅,他们正处于与敌人的对峙中,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关齐福等火枪兵也在重新填装弹药,熟练地用火药填装火绳枪,一边紧张地望向山下的清军。

  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威力巨大,但使用周期长,因此每一次射击都极其宝贵。

  关齐福心中渐渐平静下来,眼中闪烁着一丝决心。

  两军的意外遭遇彻底打乱了清军的偷袭计划,尤其是刘斌已提前发射信号弹,向石门关报信。

  如今,即使巴明再想发起偷袭,也已失去先机,白费力气而已。

  毕竟,清军的前锋仍在距石门关五六里之外,现有骑兵数量不足百人。

  即使巴明立即调集大军从两岸的平坦谷地极速行军,等到石门关下时,陈福恐怕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想到这里,巴明心念一转,当机立断,他立即派出哨马四散侦查,确定周边的动向。

  眼下,他对战场的局势还知之甚少,只能确认后方出现了一支人数不多的明军,但他们战斗力极强,显然不是寻常之敌。

  “传令!让硕赛率部停止前进,立刻在前方山谷依据地势布防,严防明军主力突袭!”

  巴明心中权衡,眼下局势未明,他宁愿错失战机,也绝不贸然冒险:

  “还有,让万明速来见本将军。若有任何异动,拖延不前,立斩不赦!”

  片刻之后,沈忠便从东面策马而来,见到巴明,翻身下马,抱拳禀报道:

  “将军,奴才已派人勘察清楚,后方山顶确有一支明军,人数约在百人左右,奴才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这支明军插翅难逃。”

  巴明微微皱眉,若有所思地问道:

  “附近还有其他明军的踪迹吗?总不会仅是巧遇吧?”

  “将军,奴才赶来时,暂未发现其他明军的活动迹象,这确实有些蹊跷。”沈忠不禁也感到疑惑,顺着巴明的话继续说道。

  巴明沉思片刻,斟酌道:

  “只有不到百人的话……沈将军有把握在一个时辰内彻底歼灭这支明军吗?”

  沈忠的眼中闪过一丝狠意,沉声答道:

  “请将军放心,给奴才一个时辰,必定将此小股明军彻底歼灭,绝不留任何活口!”

  巴明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但他的眉头依然微微锁紧。

  敌军虽少,却胆敢深入清军后方,这分明是一支敢死之师,行动诡异,难保不另有阴谋。

  想到这点,他又严肃地补充道:

  “要尽快清除干净,确保不留任何后患。若稍有异动,立刻回报!”

  沈永忠点头领命,带着一股杀气策马离去,准备按王爷的吩咐彻底围剿山顶明军。

  此刻的巴明却无法轻松,山中的夜风带着一丝寒意,冷冷地吹拂在他的脸上,仿佛预示着接下来这一夜的波澜不平。

首节上一节275/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