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97节

  随着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喊杀声和火光的交织,明军的包围圈愈发紧密,清军的防线在逐渐崩溃,士气完全丧失。

  原本自信满满的清军指挥官此时已经慌乱不已,而站在战场上的朱慈,却依旧冷静如水,指挥着自己的部队不断向前推进。

  明军的反应远远超出了清军的预期,尤其是在兵力和机动性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尤其是朱慈所在的中军大营,原本被清军夜袭视作最易突破的目标,却在明军的迅速反应下,突然变得坚不可摧。

  清军的进攻显然是始料未及,而面对即将来临的合围之势,济拜反应极为迅速,尚未完全完成对中军大营的包围,东西两面的明军已几乎完全逃脱包围圈。

  此时,原本气吞万里的局面,开始逐渐倒向明军。

  这也是清军最为担忧的局面之一,尤其是在夜袭计划制定之初,范文程和济拜便深知这一点。

  两人尽管有着周密的计划,但依旧没有完全排除明军可能有备而来,尤其是考虑到敌方的兵力优势。

  事实上,范文程和济拜原本的计划是,如果能通过突然袭击切断朱慈的指挥系统,使得明军的中军大帐陷入混乱,那么东西两面的明军必定会因失去指挥而陷入混乱,进而导致整个阵地的崩溃。

  此时,济拜和杨高就能够趁机进攻,突破明军的防线,彻底打乱对方的部署,进而取胜。

  然而,尽管他们为此准备了详尽的策略和战术,尤其是在济拜和杨高所率领的四千精锐部队的支持下,清军的夜袭一度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几乎达到了预期目标。

  可是,所有的计划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上:朱慈会选择撤退,或者至少会放弃御营的护卫,疏远自己在战场上的指挥中心。

  可事实却是,朱慈不仅没有撤退,反而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心和不屈。

  当明军的亲卫军在朱慈的指挥下集结,坚决抵挡住了杨高的猛烈进攻时,整个战局瞬间发生了剧变。

  那一刻,朱慈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凭借坚定的决心扭转了清军的攻势,他将麾下几乎所有的御营将士投入战斗,这一举动令清军感到措手不及。

  在朱慈的英勇带领下,御营将士成功顶住了清军的冲击,使得杨高的主力进攻陷入了困境。

  明军的战斗意志愈发强烈,士气一度达到顶点,而清军则显得疲惫不堪,陷入了被动。

  这一切,显然是范文程和济拜所未曾预料的。

  朱慈的反应却令他们大失所望,他不仅没有选择逃跑,甚至将自己置于更加危险的局面中,誓死捍卫自己的威严。

  同样,济拜虽急于立功,但他早在感知到局势不对时便做出了撤退的决策。

  在他看来,若能迅速指挥杨高阻击正面敌军,自己带兵撤退,一切或许还能挽回。

  然而,随着明军骑兵的强势反击,他很快意识到,这一撤退并非那么容易。

  明军的合围之计已经渐渐形成,清军若此时贸然撤退,必定会被明军的骑兵分割包围。

  于是,济拜只能采取战术上的调整,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打退一波再撤”的方式,尽力拖延时间,并指派塘马带着张砺的部队前来接应。

  济拜并非头脑发热的草率指挥官,他经过多年的战场经验积累,早已练就了一套应急处理的策略。

  在看似危急的情况下,他并未选择盲目行动,而是稳住了心态,迅速分析当前局势。

  经过短暂的分析,他明白了明军的合围计划已经初具规模,但他依旧有机会在明军完成合围之前先发制人。

  他当机立断,指挥麾下的精锐部队展开阻击,力图拖延明军的包围进程,并利用这一点,破坏高杰所部的合围阵线。

  然而,尽管济拜能够临危不乱,并采取了有效的战术应对,局势已经越来越复杂。

  他知道,尽管一时的拖延可以避免即刻的溃败,但随着明军兵力逐渐集结,一旦他们的合围完成,清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届时,除非得到范文程的增援,否则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撤退,以保全自己和剩余的兵力。

  事实上,济拜和杨高的兵力并不占优,尤其是在面对明军精锐骑兵的反扑时,清军的劣势愈加明显。

  尽管清军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明军援兵的加入,局势逐渐转向对明军有利的一方。

  范文程和济拜虽然掌握了一些有利的战术布局,但在整体战略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他们低估了朱慈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对明军反应的掌控能力。

  最终,面对日渐严峻的局面,济拜只能下令继续撤退,指挥杨高保持阵线,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到达。

  清军的撤退并非简单的后撤,而是不得不采取战术上不断调动的方式,避免明军的追击。

  尽管最终的撤退顺利进行,但显然,范文程和济拜的夜袭计划已经彻底失败。

  而朱慈凭借坚定的决心与果敢的指挥,不仅成功守住了中军大营,更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整个战局,令清军陷入了困境。

  这一局面,显然为范文程和济拜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他们不仅低估了明军的反应速度,更高估了自己掌控战局的能力。

  范文程一直站在盖州城的城楼之上,目光凝视着城外那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

  南面的城墙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火炮,超过五十门,其中仅红衣大炮就有十多门。

  炮兵阵地四周严阵以待,数千精锐士兵负责守卫,令城墙内外的防守显得近乎完美。

  范文程心中有数,明军虽然在攻势上并不弱,但面对如此坚固的防线,他深信他们无法攻破。

  毕竟,这不仅是他多年精心布局的成果,更是当下所有清军高层为确保盖州的稳固所做出的极大努力。

  然而,尽管有如此充足的防备,范文程依然一动不动地站在城楼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扫视着远方。

  即便如此坚定,他的内心却开始涌现出一丝不安远处的明军大营已经弥漫着浓烟。

  尽管距离有几里之遥,他仍能听到越来越清晰的火枪声和喊杀声,那些声音仿佛直接穿透了层层战斗的迷雾,传入他的耳中。

  这些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甚至有些刺耳。

  范文程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心中那份不安渐渐攀升。

  此时,城下不断有塘马进进出出,军报传来。

  刚刚送来的都是些好消息,明军在东西两翼和中路的攻势似乎都被清军牢牢挡住,明军的进攻显得力不从心,连张砺这个一直以来保守谨慎的将领也摩拳擦掌,想要带兵去抢些战功了。

  范文程本可以轻松同意,但他却没有立刻答应。

  经过数次打探和深思熟虑,他知道,这样的进攻必须谨慎,不能急功近利。

  就算是眼前局势看似有利,过于冒进的战略也可能让一切付之东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开始急转直下。

  不到一个时辰,最初的好消息变成了不祥的预兆。

  中路主力被坚强阻击,明军不但没有败退,反而发起了更为猛烈的反击。

  接着,东西两翼也被明军逐渐压制,局面迅速恶化。

  最令人担忧的,是西面由林城德和尼德率领的部队,突然传来塘马的急报,表示他们已经一段时间无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形势一度陷入了僵局。

  “明帝居然……居然没有退,居然……”

  范文程手中紧握着济拜最新传回的军报,气得整个人颤抖不已,牙关紧咬,声音低沉而愤怒。

  手中的纸卷几乎被他捏成了团。他没想到,原本应当是一场如火如荼的夜袭,竟然被朱慈一力抗住,给了明军一次反击的机会。

  若说之前他还能够维持冷静,那么此刻,他的怒火和担忧已经交织在了一起,心中的焦虑愈发强烈。

  明军并非没有反扑的能力,朱慈如果固执己见不肯撤兵,局势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收拾。

  范文程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没有半点迟疑,立刻命令下去:

  “派人去催促张砺带兵接应济拜和杨高所部,必须尽快进行援救。”

  这也是范文程和盖州城中的其他清军高层早已商定好的应急预案,按照原本的计划,如果夜袭顺利,那么他们可以彻底摧毁明军的大营,一举斩断敌军的后续支援。

  但若事与愿违,遭遇不利情况,他们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撤回精锐部队,以保全实力。

  这一场关乎未来胜负的战斗,范文程深知其重要性,绝不允许自己在这种关键时刻出任何差错。

  “国士,前线有何消息?”

  这时,许石林,那个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御前侍卫,走了过来,他的语气带着几分试探和惶恐。

  许石林一向自认为身份显赫,对范文程并不太过放在眼里,但在这场战争的压力下,连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

  范文程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目光凝视着远处的战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浑然不觉许石林的问话。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

  “前线局势不容乐观,明帝固守不退,我们的队伍面临着重重困境。张砺的部队还未出发,若此刻不速速采取行动,恐怕一切都将来不及。”

  范文程此刻的语气冷静而坚决,然而内心的焦虑却依然无法消散。

  他心中不断盘算,若金砺仍迟迟未行动,是否该亲自前往督促?

  突然,一名信使急匆匆跑来,喘息着交上新的军报,范文程接过来,迅速扫视,只见纸上写着:

  “西面林城德所部重重包围,已无法突围,急需增援。”

  这则简短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让范文程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若不尽快采取措施,整个战局将会崩溃。

  范文程目光一冷,深吸一口气:

  “立刻联系张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发兵,务必抢在敌军完全合围之前支援西面部队。”

  盖州城的防线固然坚固,但如果西面突破,敌军随时可能一举分割清军兵力,甚至可能从内部瓦解整个阵营。

  范文程心中默默计较着,不能再拖延,必须尽快恢复主动。

  他再次看向远方,心中不禁涌现出一股沉重的预感……

第337章 心思各异

  许石林见状,脸色一沉,立刻拱手抱拳,步伐坚定地向范文程行礼。

  他的声音不大,但语气中却透露出一股压抑的怒气:

  “国士,末将愿意去催促张砺,问问他到底是为何拖延军务,竟然在这种危急时刻,仍然想着自己那点兵马。”

  许石林是汉八旗出身,虽然身为摄政王多尔衮亲封的御前侍卫,但他并非一心只做随侍之职。

  他了解兵法、懂得战事,平日里更是出色的军事参谋,因此,对于目前城外的局势,他心中清楚得很。

  眼看大军即将到达城下,他深知,如果不及时出击,不能有效支援夜袭的八千大军,恐怕眼下的防线很快就会崩溃,届时守城的任务将更加艰难。

  范文程听了许石林的话,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快。

  他转头扫了一眼面前的许石林,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

  许石林看到这个反应,趁机加重语气,再次说道:

  “国士,末将毕竟是摄政王亲封的御前侍卫,张砺若还敢拖延,我必定让他知晓国法难容!”

  范文程的眉头依旧没有完全舒展,他心知许石林的确有能力解决眼前的困局,但心中的担忧也没有因此消减。

  毕竟,张砺虽是自己手下的将领,临阵时有时显得犹豫不决,不愿轻易作出决断。这一拖再拖的局面,确实令人焦虑。

  “嗯……”范文程沉思片刻后,才缓缓开口:

  “既然如此,许石林,你现在就去。若是张砺依然不予行动,立刻将他带来见我。”

  “是,国士!”许石林应声答道,随即再行一礼,转身向外走去。

  他带着几名家丁,匆匆从城门内侧的小道走下,向着南边的军营急速而去。

  然而,城下的张砺却并没有如许石林所想的那般迅速行动。

  当他接到范文程的急令时,正站在南方战场的边缘,俯视着不断涌回的败兵。这些士兵带着狼狈的神色,喘着粗气,急匆匆地回到了城内,眼神中写满了恐惧与迷茫。

  张砺心中不由得起了疑虑,心思开始盘旋。

  南边的枪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显然战斗尚未结束,但他并不认为明军已经出动骑兵并且成功包围了他所支持的济拜和杨名高。

  他心底的想法是,明军还未强大到能够彻底消灭自己方的精锐。

首节上一节29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