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节

  朱慈在将来还会进一步完善军队的管理,特别是在未来北伐,从东到西,各路大军需要外线作战的时候,更高效率的军队管理体制就尤为重要了。

  但现在,处理好这些出问题的将领和军官,才是最重要的。

  在朱慈的亲自审问下,赵观虎和手下的军官将领们,还有陪同检阅的殿前军另外三个大营营官们,也受到牵连,一个接着一个复述着自己这段时间来练兵的大小事情。

  堂堂大明皇帝,九五至尊,在这种场合下的审问,没有一个人再敢颠倒黑白,更不要说相互包庇了。

  毕竟,没有提前串联的情况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说谎之后,下一个人和自己说的一模一样,更不敢保证自己能在后续将事情掩饰过去,这欺君之罪,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经过大半日的问询,朱慈很快就发现了作秀献媚之外,殿前军如今存在的更多问题。

  这其中,既有各部领兵营官权力过大,缺乏制约,领兵经验不足,许多军令和旨意被片面,甚至是过度执行,也有军官为了应付训练考核标准,罔顾实际训练要求和士兵体能,强行提高训练强度,更改训练科目的情况.

  换言之,他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亲自参与了殿前军组织架构和军律的制定,但一支缺乏足够经验的军官团队,在训练麾下兵马的过程中,该犯的错误,大抵还是都犯了。

  这也就是朱慈为什么一定要亲自来检阅大军的原因了,若是只坐在紫禁城的御书房中看那些呈递上来之前,便已经不知道被修饰过多少次的书面汇报,他永远发现不了问题。

  而在亲自检阅中发现问题,既是他掌握军队训练成果的关键,也是加强他个人威望,取得军心,并借机改革,完善制度的大好机会。

  今日的这一场作秀,可是连赵正东,古德富,毛青这三个在军律要求下,几乎无可挑剔的军官,士兵,军法兵,都累得够呛,气得骂娘了。

  当然,殿前军如今训练的两个多月,也并非一事无成,虽然存在以上的种种问题,但因为没有大额贪腐,粮草供应充足,士兵的体能,还有大部分基础训练科目,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否则,天武左营的将士们,也坚持不了那么久,更是至始至终,都竭尽全力执行军令。

  常登贵和陈福带出来的都是京营仅存的精锐,他们虽然地位不高,可都是老兵,在军营多年,战场经验丰富,而具体的练兵之法,就算不看兵书,也是懂不少的。

  底层从来不缺优秀的人才,只是机遇永远都是稀缺的,能够最终如愿以偿,发挥自己才华的人,终究是少数。

  很多时候,既是英雄造时势,也是时势造英雄。

  所以,朱慈选择了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任用原本历史上已经被证明有才华的人,另一方面,在自己一手组建起来的大军中,不断发掘和提拔。

  只是,草台班子终究还是草台班子,如果不是这个时期的军队训练模式基本固定,朱慈还在顶层设计的时候,进一步简化了训练要求,此时殿前军恐怕已经开始走弯路了。

  这就得归功于朱慈和李邦华,高杰,黄得功,常登贵,陈福几人多次商议之后,制定出来,并在殿前军,南京京营,还有江南江北四营中推广的训练成果考核标准了。

  他这个后世来的人,在许多方面领先了不止一个维度的管理制度设计,有效的避免了不少问题。

  当然,此时殿前军出现的问题,固然有官场或者军队中唯上风气蔓延的原因,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问题,还是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造成的,特别是对这些考核指标的片面追求。

  而殿前军各营的训练,如今虽然都还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若不及时纠正,如此粗放的训练之法,最终一定会影响士兵的战力,进而影响战场上的胜败。

  审讯和问询结束之后,朱慈随即下令常登贵彻查这段时间以来,殿前军的训练问题,并让对方直接对他汇报,彻查的结果和后续的整治,他要亲自过目裁决。

  与此同时,朱慈还按照此前指定的军律,下令撤了赵观虎和他手下几个心腹的官职,将他们调往南京京营训练新的营伍,同时对其他谋划参与此事的军官,也进行了降职和罚俸处理。

  但这些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朱慈真正要做的,是查清楚问题之后,针对这些问题,去完善军纪和军律,改进和完善殿前军的决策和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少这种荒唐的事情发生。

  他很清楚,若是没有制度上的制约,随着将来进一步扩军,殿前军的规模扩大,这样的歪风邪气会愈演愈烈,罔顾事实,欺上瞒下,谄媚作秀等的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不过,现在就想要直接找到治本之策,也是不现实的,朱慈此时还面临着北面的军事威胁,他得在不把事情影响扩大化的前提下,先把各营将士的训练,纠回正轨。

  “林昌峰!”

  “臣在!”这个一直站在朱慈身侧的禁卫军统领当即出列,拱手抱拳道。

  “这段时间,跟在朕的身边,兵书也看得不少了,你的长进,朕是看在眼里的。”朱慈顿了顿,然后又缓缓道:

  “天武左营,从今日起就由你来暂领,朕给你两天时间,接管全营,两天之后,朕要重新检阅这支营伍!”

  “臣遵旨!”

第62章 强军之姿

  林昌峰接管天武左营的两天时间里,朱慈直接就住在了新浦口大营的营官署房内,亲自和殿前军的一众军官研究起了当前军中问题的解决之策。

  军队制度的改良和确定,必须慎之又慎,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拍板的,也不是处罚几个将领就完事了,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体系问题。

  不仅如此,就连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李邦华也领着兵部的一众官员来到了“新浦口大营”,这可是难得的改革机会,朱慈怎么可能放过?

  须知,在一个如此庞大的体系中,处处都是原本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名正言顺,否则一定会阻力重重。

  朱慈现在对大明朝廷臃肿的官僚体系还没有大刀阔斧改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名头。

  时间很快来到了第三日,朱慈领着李邦华,常登贵等一众文武官员来到了大营中间的校场上,准备亲自检阅天武左营的大军。

  天武左营的整个军官体系并没有被破坏,在朱慈亲自坐镇下,林昌峰带着禁卫军的十几个心腹,很快就接管了整个营伍。

  现在,大军集结的锣鼓声一响,接到命令参与演练的一千五百多名将士便迅速就位了。

  校场上很快就排列出一支黑红相间的队伍,中间的方阵是由六排步军组成的,从前往后分别是刀盾手和长枪兵,阵前部署着好几门铮亮的虎蹲炮,两翼还有数列身着红色棉甲的火枪兵。

  这一千五百多名将士排列整齐,衣甲鲜明,肃立如松,阵后还有几十个身披银白色锁子甲的骑兵压阵,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十足!

  天武左营的将士们在这个两个多月时间里,接受了十分严格的军事训练,强度早就超过这个时代的明廷边军,在充足的后勤保障下,基本上达到了每日一小练,三天一大操的标准。

  与此同时,为了让这些士兵能够适应各种条件下的行军,以及身披四十多斤重的甲胄,还有携带各式武器作战,天武左营的士兵在训练时,特别注重体能提升,甚至每半个月还会有一次夜间行军。

  现在,大军唯一缺乏的,就是精良的装备了,南直隶各州府的武库,根本满足不了朱慈打造一支进攻和防御兼备的全能型精锐部队。

  为此,李邦华还集中南直隶的上千名工匠,组建了“应天兵器局”,此时已经开始打造兵器甲胄,那也是朱慈此行巡视的目标之一。

  朱慈,李邦华,常登贵,林昌峰等人都站在了将台的中心,看着面前的一切,包括朱慈和李邦华在内,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李邦华昂首直立,扫视了一圈之后,不禁点了点头,然后朝着朱慈拱手抱拳道:

  “陛下,步军最紧要的就是阵型严整,天武左营能做到千人如一,将来便是以步对骑,恐怕也会毫不逊色。”

  “这段时间的训练,看来还是有不小成果的,否则朕绝对不会这么轻易饶了赵观虎”朱慈也点头赞同道。

  “林昌峰,让将士们开始演练吧!”

  林昌峰听罢,当即拱手行了个军礼,然后转身对着手下的一个将领吩咐了几句,后者当即开始指挥起了下方的阵型。

  校场上的千人大阵得令,当即演示起了战场上攻击前进的阵型。

  两个千总部,四个司,十二个局的战兵在校场上拉开了一个壮观威武的正面,最前面的战兵身着精良甲胄,手持刀盾长枪,腰悬弓箭,不仅排列整齐,步伐如一,面上神色更是坚毅。

  而铁甲战兵左右两翼的红色火枪兵则演示起了轮转射击掩护,他们将被用来远程打击冲锋抵近的敌军骑兵或者是冲锋在最前面的敌人,破坏对方袭扰进攻的队形。

  在战斗中,基本上按照《练兵纪实》训练的“天武左营”有着明确和严格的纪律与战术分组,以十二人的混编小队作为最基本的作战单位,由一个小队长,两名刀盾兵,四名长枪兵弓箭手,四名火枪兵,以及一名辅助伙兵组成。

  天武左营主要训练的,依旧是灵活变化,但十分复杂的鸳鸯阵。不过,朱慈也并没有完全按照戚继光原本的要求来,在士兵的装备和训练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简化和改进。

  毕竟,殿前军将来与满清大军的战斗并不是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要对付的也主要是机动性极强的满清的骑兵和装备精良,同样能阵战的重甲步军,战法和装备自然要相应改变。

  李邦华看着在保持阵线的同时正在不断前进的天武左营士兵,心中不由得一番感慨,他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军队了,这阵型可比他当年整训了一年多的京营,还要好得多。

  不仅如此,他甚至觉得面前的这些兵马,如果再训练半年,就可以和当年的九边精锐相提并论了,远远不是南方军队可比的。

  想到这里,李邦华心中不禁感到无比遗憾,若是当初他也能招募一万纤夫,补充到京营之中,严加训练,恐怕“已巳之变”时,京营便不是那般表现了。

  而林昌峰看着面前正在演练的上千大军,也觉得这些兵马要胜过当初的京营,这在他前日接管军队开始,便有所感觉了,就是这些兵马训练得还不够,比起辽镇的精锐,还要差上不少。

  此前在关外打了那么多年仗,又在京营混了好几年,是不是强军,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亲手操练之后,有多强,他也能大概估计出来。

  其实,就算他不懂军事,也能有个基本的分辨。因为强军和弱军,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恐怕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得出来。

  这些士兵虽然前后只训练了两个多月,但原本的底子就好,训练强度又是寻常边军的两倍,早就已经十分熟悉基础操典和阵型了,表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不是一般军队可比的。

  如果不是之前的训练太过粗放,没有按照既定要求来,恐怕这些士兵的表现,还能更好。

  很快,随着鼓声响起,天武左营的攻击前进阵型演示终于结束,看着面前一排排严整如墙,肃立如松的士兵,朱慈当即踏步上前,然后点头大声道:

  “做得好,这才是朕的殿前军该有的样子!”

  说罢,他又下令道:“林昌峰,传朕的军令,让弓箭手放一轮箭,火枪兵放一轮实弹,分别在五十步和七十步外部好靶子,朕要看看他们的实力。”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啊小娘子别跑啊”,“烈火祥芳”的打赏。

第63章 教导官

  “取火绳”

  “各小队长检查火种.”

  “竖枪.拿药筒.倒射药.”

  “装弹.压实”

  这个时代的火枪射击步骤十分繁琐,前前后后足足有几十个步骤,便是那些经验丰富,操作异常熟练的老兵,往往也需要完成二十几个步骤,才能开始射击。

  但他们提高射速的方式,往往就是把火枪射击的操典改得面目全非,实际上是全凭技术和经验在加速完成战术动作。

  朱慈和麾下的文武大臣在将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一道道指令从火枪兵队首的军官口中发出,然后这些士兵迅速执行,很少有人出错。

  要知道,这个时期火枪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靠的就是齐射,而队伍里只要有一个士兵的操作出了问题,整个火枪方阵的齐射威力就极有可能大减,甚至失去作用。

  这在战场上,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火枪兵的操作一旦出现错位,教官们直接便是一顿军棍。

  若是射击不听命令,造成严重后果的,只需要一次,对应的火枪兵就会被罚为杂役,同时扣掉月饷,领五十军棍,甚至有可能是斩立决。

  “呜,呜,呜~~~”

  “砰,砰,砰砰砰!!!”

  排列整齐的数百名火枪兵一听到射击的军号声,便随即开始了轮番射击,呛鼻的硝烟瞬间弥漫小半个校场。

  前后三排火枪兵都完成了齐射后,军官们的命令声随即响起,每一个火枪兵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火绳,清火门等一系列的战术动作。

  但按照火枪兵训练操典,还应该有的二轮齐射,后撤换队,与侧面方阵的战兵协作等项目,并没有如期展开。

  为了能在考核中取得更高的成绩,在赵观虎统领下的天武左营火枪兵只训练了重点考核的装药填弹,列队齐射,而其他不是考核重点的项目,并没有按照要求,很好训练。

  如此擅作主张,训练出来的士兵要是到了战场上,面对强敌时,一定会出大乱子。

  而殿前军最大的对手是机动性,突击力都极强的满清骑兵,一旦出现这样的乱子,绝对是致命的。

  朱慈审讯完赵观虎之后,立即要求全军彻查,便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不过,此时他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也知道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看着底下火枪兵整齐划一的战术动作,以及七十步之外木制靶子的受损情况远大于弓箭手的战绩,还颇为满意。

  这些士兵的训练虽然有些结构性的问题,但实实在在接受了严厉的训练,而且因为发现得早,只需要在后续的训练中进行纠正,问题就不大。

  朱慈要的就是把火枪兵训练成战场上的机器,一丝不苟地执行命令,给予敌人最为恐怖的远程火力打击。

  他还打算把广东,福建买回来的斑鸠脚铳和其余火枪,全部装备到军中,到时候给南下的满清大军,猝不及防的一击。

  在江淮平原上,重型火绳枪的威力可不是此时明军中普遍装备的鸟铳等马六甲轻型火绳枪以及其改良版可比的。

  目前火枪兵的考核标准主要是射速,而非准确率。

  这一点,朱慈和一众将官想到了一起,他们都认为应该让火枪手在战场上尽量多地发射铅弹,以形成更加强大密集的火力。

  与此同时,军营的兵器试验场也在配合着这一目标,不断测试最合适的火药装填量,以及如何增厚增强火枪,避免炸膛。

  这也就是朱慈要让李邦华组建“应天兵器局”,为此不惜投入大量钱粮的原因了。

  南京朝廷的工部的官员们在整顿之前,不可能完成得了这样的任务,他们造出来的火枪更是炸膛的烧火棍。

  其实,不止是火枪兵,朱慈根据不同兵种的特性和战场作用,还组织起部分识字的军官完善训练操典,为的就是“标准化”生产士兵。

  这个时期的西方各种军事改革,也正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标准化”,军官士兵的培养“流水线化”,创办军官学堂,新兵训练营,以及配套的武器工坊,预备兵体系,是朱慈将来组建强军,击败满清的关键。

  大明的整个体制已经烂到根上了,朱慈如今也只是附在上面,借势而起,暂时缓一口气。

首节上一节3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