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9节

  等到明军的弹药快要消耗殆尽,体力透支时,他将让五千名满蒙八旗骑兵进行轮番冲锋,借助骑兵冲击的猛烈力量,直接突破明军的军阵。

  最后,包衣兵会迅速撤退,八旗骑兵乘势而上,形成压倒性的攻势,将敌人一举歼灭。

  他想得很清楚,这一场战斗的关键在于速度和强度,必须在敌人尚未适应之前就将其彻底打垮。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冷笑,这支明军即便有三千骑兵,且还掌握着一些火器,但在这种战术面前,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住满洲骑兵的冲击力。

  济尔哈朗心中清楚,包衣兵的作用无非是消耗敌人火力,拖延时间,但最关键的,还是那五千名精锐的骑兵。

  不过,济尔哈朗也没有低估这支明军。他知道,即便敌人数量不多,若能有效地组织成阵,依靠骑兵的冲击力与火器的压制,依然有可能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他对包衣兵的安排格外谨慎,要求他们在战斗中保持高度警觉,绝不容许任何松懈。即便是消耗弹药和体力,包衣兵也必须保持最基本的阵形,以免被敌人轻易突破。

  外面天色昏暗,风吹得树枝沙沙作响。

  济尔哈朗将目光转向帐外,脑中已经开始构思明天战斗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连微小的变化也不放过。

  与此同时,他的心中也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然而,济尔哈朗的计划并非毫无隐患,尽管他有足够的信心,但敌人也未必全然愚昧。

  明军的骑兵虽然不如满洲骑兵精锐,但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士,若他们能识破自己的计谋,采用阵型严密的防御,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

  为了防止突发状况,他还安排了多次的侦察和情报搜集工作,以确保明军的动向始终在掌握之中。

  同时,济尔哈朗也意识到,虽然包衣兵在作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战斗力本就有限。

  明军即使陷入困境,也有可能凭借他们的火器和骑兵进行顽强反击。因此,他准备好了应急方案,随时准备调整战术,确保骑兵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明军的动向也没有逃过济尔哈朗的眼睛,李霄林的军队正悄然集结,准备在夜色掩护下发动进攻。

  据侦察骑兵传回的消息,明军的北路水师主力已经开始向娘娘宫靠拢,准备在黎明之前发起突袭。

  济尔哈朗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形势,心里清楚,如果明军的水师能够快速登陆并占据有利位置,那么一旦明军主力合围,娘娘宫将会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

  李霄林的佯攻方案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济尔哈朗并不担心。他深知明军的水师虽然强大,但如果不能有效地配合陆军,单凭水军的攻击是无法完全摧毁清军防线的。

  济尔哈朗对城内的包衣兵进行了布置,让他们保持高度警戒,尤其是那些在娘娘宫周围的暗哨与八旗甲兵,必须随时传递消息,确保敌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尽管如此,济尔哈朗还是清楚地知道,这一场战斗并非单纯的力量对比。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战术,借助地形、天气等因素发挥出最大优势。

  而这,正是他最擅长的。随着李霄林下令试炮的轰鸣声响彻四野,城墙上的清军顿时陷入了慌乱。

  炮声震耳欲聋,仿佛连空气都被撕裂,一时间,城上的包衣兵、绿营兵和几名压阵的八旗甲兵纷纷慌忙藏身,躲进了城墙的女墙内侧,根本不敢探头出来。

  炮火的威慑力远超他们的想象,连最为坚固的城墙,也仿佛在这一声声震响中显得脆弱不堪。然而,随着炮火的声音渐渐消散,城外北路军的两轮火炮齐射结束,原本紧张的局势开始有所缓解。

  站在城墙之上的包衣兵、绿营兵和压阵的八旗甲兵也逐渐恢复了平静。

  就在这时,他们突然注意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这些炮声,并不像是用于攻城的红衣大炮,反而更像是……别的东西。

  此时,天色尚未完全亮起,仍旧笼罩在一层朦胧的灰色之中。

  几名从城墙垛口小心探出头来的包衣兵,终于发现了真相:刚才的炮火并非红衣大炮,而是发射石弹的灭虏炮。

  灭虏炮这种兵器一次发射数十颗像鸡蛋一样大小的石弹,虽然威力不小,但显然不足以用来攻城

  “这不过是五灭虏炮,想攻城,未免太可笑了。”一名包衣兵低声嘀咕,感到一阵轻蔑。

  灭虏炮无论如何也无法和重型红衣大炮相提并论,想要攻破厚重的城墙,仅凭这些不成气候的兵器,显然是痴人说梦。

  这其实正是朱慈的疏忽所在。

  为了集中火力与多尔衮的主力决战,朱慈将大部分的火炮调往了正面战场,给北路军留下的,仅仅是五门灭虏炮和十五门虎蹲炮。这样的火力配置,无论是对攻城,还是对付敌军骑兵,都显得力不从心。

  结果,清军在城墙上看到的,便是这些令他们嗤之以鼻的灭虏炮和不具威胁的火力。然而,随着明军在城外的这些炮火无力攻破城墙,清军的士气却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明军并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甚至连真正的攻城大炮都没有带来时,原本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下来。

  城墙上,包衣兵和绿营兵们的神色逐渐变得嚣张起来,除了那五灭虏炮所对的城墙部分,其他地方的清军几乎不再有任何躲避的动作。

  “城外有多少尼堪?”负责守城的满洲牛录额真卡达冷眼扫视着城下,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明军,心中不禁感到些许轻蔑。

  尽管明军人数众多,舟船满布,尤其是江面上数量庞大的船只,使得城外的局势看似严峻,但卡达对这些敌人并不在意。

  “大人,奴才刚刚派人去查看了,城下的明军少说也有七、八千人,江面上的船只也密集,估计有数千人之众。”一名甲兵汇报道,语气中透着几分紧张。

  “哼,这些尼堪真是狡猾,居然不去攻梁房口关,反而绕道来攻娘娘宫。”卡达冷笑一声,心中暗自鄙夷明军的策略。

  他看得出,明军这支部队显然并非冲着娘娘宫的真正防守力量而来,而是希望通过逼近、扰乱,削弱清军的士气。

  卡达的目光扫过城下的明军,目光凌厉如刀,随即冷声道:“不过又有什么用呢?等到洛尔贝勒率领大军前来,这些杂碎不管有多少兵马,也不过是被杀个片甲不留罢了。”

  说罢,他一挥手,指向身旁的一名弯腰恭立的包衣兵,命令道:“传令,让绿营全部上城墙防守,召集所有甲兵,包衣兵在城门集结,等洛尔大人的援兵一到,就给我杀出去,灭了这伙不知天高地厚的尼堪!”

  这番话语中充满了轻蔑与傲慢,卡达显然并不将明军放在眼里。他深信,无论明军如何攻势凌厉,洛尔贝勒的援军一旦到达,便能轻松扫荡这些所谓的敌人,将他们一网打尽。眼前的明军不过是一些草包,根本不值一提。

  而事实上,卡达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深知城墙的防御力量之强大,也明白,明军即便有数倍于自己兵力的优势,在缺乏有效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攻破清军的防线。

  不过,尽管卡达此时对局势极为自信,他也没有放松警惕。虽然明军的炮火并不足以威胁到他们,但接下来的进攻依然充满了变数,而这种变数,往往只有在实际交锋时,才能显现出真正的危险。

  包衣兵接令,低下了腰弓,恭恭敬敬地回话:“是,主子,奴才这就去。”

第359章 假援军

  另一边,洛尔在帐内站立不动,神情严峻。

  他微微低头,双手交叠在背后,眼神如刀锋般锐利地扫过眼前的战图,心中计算着时间的推移,测量着明军的动向,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他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一支清军,虽然力量强大,兵力雄厚,但若不及时采取行动,这样的优势或许也难以长久。

  娘娘宫、梁房口关以及耀州驿三座重镇互相依托、形成了天然的防线,倘若其中一个遭到攻击,剩下的两个可以在三个时辰内及时援救,形成内外夹击,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他抬眼,透过帐篷的缝隙,望向外面昏沉的天色,那股不安的情绪愈发加剧。

  明军的动作让他隐隐感到不对劲,尤其是眼下看似轻松的胡茂祯部,尽管兵力并不强大,却异常嚣张,仿佛完全没有对自己这支强军的威胁,感到任何担忧。

  洛尔心中微微一震,思索着这个细节如果只是常规的进攻,明军又怎会派遣这么少的兵力上岸,反而留下上千水军在江中,海上?

  这明显是某种更深层的布局,可能是在引诱自己上当,进行诱敌深入,逼迫自己出城进行野战。

  如此的伎俩,确实令人生疑。但就在这时,传令兵的身影再度出现在视线中,匆忙地奔向营帐。

  洛尔的目光迅速扫过来,心中不由得一沉。

  传令兵上前递上一封快递,语气低沉:“统领,城外斥候带回消息,李霄林已开始围攻娘娘宫。”

  “什么?”洛尔一愣,迅速展开信件,仔细一读,眉头紧紧皱起。

  他心中暗暗骂了一句,这份情报来得实在太突然,而且消息的真实性,他也无法立刻核实。

  斥候所带回的情报令人难以置信明军竟然真敢如此冒险,直接围城,试图逼迫自己出击。

  显然,敌人是选择了主动出击的策略,试图通过这种逼迫的手段撼动局势,瓦解自己的防线。

  洛尔深吸一口气,尽管心中仍然不愿相信,但他的判断告诉他,情况可能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明军这种看似鲁莽的举动,实则暗藏陷阱,正是为了将自己引出城外,进行一场关乎生死的野战。

  而在此时此刻,娘娘宫城中已有两百八旗甲兵作为防线,虽然这支力量不可小觑,但显然无法抵挡大规模的明军围攻,尤其是如果在没有足够支援的情况下。

  但洛尔并没有立刻派遣援兵出城,因为此时的他仍然有些犹豫,他本能地想要确认敌人的动向,以免仓促出兵陷入敌人的圈套中。

  于是,他决定派遣更多斥候,去确认城外敌军的真实意图,同时加强外围的警戒。

  但令人不安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批斥候的回报并不符合预期,他们报告说明军的确已经突破外围防线,城门附近已经有数百人埋伏,而围攻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这一切似乎并非单纯的试探,敌人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批斥候呢?”洛尔的声音有些沉重,他忍不住催促道。

  这个时候,他并不敢再拖延时间,必须立刻做出反应。

  片刻之后,另一批斥候的回报再次传来:

  “回报统领,明军规模已进一步扩大,正在加紧对娘娘宫的包围,敌军骑兵已经与水军配合,正形成合围之势。”

  这一消息几乎让洛尔心中一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失误,他本以为明军的计谋不过是简单的诱敌之计,没想到敌人竟然在暗中布置了更为复杂的战略。

  他深知,眼下已经无法再耽搁,若是继续拖延下去,娘娘宫的防线很可能会彻底崩溃,局势将变得愈发危急。

  而且,当前城外的明军虽然人数不多,却依然有足够的威胁。

  如果此时不尽快出击,恐怕不仅娘娘宫无法保住,连带着自己整个防线都将被敌人打破。

  洛尔猛然回过神来,眼神锐利如刀,决然下令:“集结精锐部队,准备出城迎战!不论敌人有多少,我等必定要将其击退!”

  他立即调动起最为精锐的八旗兵,迅速整备好武器和战马,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与此同时,他的脑海中已经开始计算,如何利用城外明军的布阵,以及自身的兵力进行有效的反击。

  这一战,不容有失!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临近午时,天气渐渐炎热,娘娘宫城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息。

  城头的哨骑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但他们的眼睛却始终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尤其是东南方向。

  那里,刚刚爆发出的马蹄声,渐渐从远方传来,伴随着沉重的骑兵脚步,渐渐逼近。那是整支骑兵的阵容,气势如洪水般涌来,声势浩大。

  卡达站在城墙之上,尽管站得高,看得远,依然能感受到自己心跳的剧烈。那阵声势磅礴的马蹄声,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压迫感。

  他的眼睛紧盯着那一队骑兵,渐渐清晰的身影让他心中猛地一震:那是大清的骑兵自己期盼已久的援军终于到了!

  于是乎,卡达的内心如同燃起了火焰,喜悦的情绪瞬间充满了胸腔。

  然而,喜悦过后,卡达立刻意识到,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整齐划一的明军大营已经发生了骚乱,营外的旌旗已经开始摇摆,嘈杂声此起彼伏。

  这种动荡和混乱,意味着敌军的防线已经松动,而这正是他们反击的时机。

  “哈哈哈,我大清马甲一到,就是这么简单!”卡达心中冷笑道。

  他看着那一队骑兵奋勇而来,旗帜飞舞,杀气腾腾,毫不犹豫地带领着手下的一千包衣兵和四百余名甲兵冲下城墙,跃上战马。

  他们如同箭矢般冲向敌军大营,准备一举将其击溃,他对这支援军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利的局面下。

  城外,喊杀声震天,明军的阵型开始被猛烈的骑兵冲击打乱,大片的明军旗帜倒下,士兵们的呼喊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嘈杂。

  原本如铁桶般紧密的明军阵型,瞬间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敌军的防线在卡达的骑兵面前仿佛纸糊一般轻易崩溃,溃散的士兵四散而逃。

  眼看着胜利就在眼前,卡达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阵狂喜:“终于,终于是我们的大胜!”

  然而,就在卡达带着两千多骑兵猛冲出去,眼看着即将与援军汇合,战局已近尾声时,一个令他几乎无法相信的情景发生了。

  那股原本直扑敌阵的援军忽然改变了阵势,竟然转身,挥舞着兵刃,直奔他而来!

  “这……这怎么可能?”卡达心中一阵眩晕,急忙勒住战马,眸中闪过一丝惊恐与困惑。

  他眼前的骑兵,分明是自己的援军,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敌军?

  他顿时感到如坠冰窖,心脏一阵狂跳,仿佛全身的血液瞬间冻结。

  紧接着,卡达猛地回头,他看到了不远处明军的阵型,之前溃散的明军,现在竟然已经重新整齐地排列,仿佛死而复生一般,迅速收拢了阵线。

  原本散乱的士兵,在一声令下后迅速组成了有序的包围圈,压迫的步伐毫不迟缓,配合着两翼逐渐逼近的骑兵,迅速对自己和手下的骑兵形成了夹击之势。

  这一切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卡达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

  眼前的局势,瞬间就从有利转向了险恶这竟然是敌军的一个巧妙计策,明军借着刚才的混乱故意诱使自己冲出城门,然后突然变换阵型,将自己包围在敌人的重重包围圈之中。

  “怎么会这样?”卡达心中充满了惊疑,完全没有想到明军会如此巧妙地利用这片混乱。

  那些明军的兵力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强大,刚才的溃败不过是故意引诱自己罢了,他的脸色骤然变得苍白,握紧马鞭的手也不禁微微颤抖。

  而当卡达试图调整骑兵的阵形准备撤退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中。

首节上一节31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