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58节

  在经历了前几日的交锋之后,多铎也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向蒙城派出了两千多兵马,在大军扎营的第二日就出发北上了,准备依托蒙城,建立中转站,保障粮草军需的转运。

  清军缺少船只,从河南到凤阳的运输路线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沿着涡水南下,虽然地形平坦,但只靠民夫肩扛手提和驮马运输,消耗依旧巨大。

  而朱慈在这段时间里,也重新开始派出哨骑侦察袭扰清军,他虽然也知道清军在这些方向上的行动,但暂时还无法采取措施阻击。

  城外足足有十几万清军,大半是勇武善战的精锐,以他现在的实力,出城列阵浪战,根本不是对手。

  要知道,凤阳周边除了连通北面淮河,东面濠水的护城河和人工修筑的防御工事之外,就是西面和南面三十多里外的涂山,濠塘山有较大起伏,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平野。

  这对于占据着兵马优势,以骑兵为主的清军来说是极大的优势,但对于明军来说,没有城墙的掩护,出城浪战就是送死。

  明军的突袭和反击也只能是见好就收,特别是多铎迅速组织起了反击的大队兵马之后。

  因此,双方的战斗并不算激烈,死伤也不多,朱慈派出的将领都严格按着预定的计划执行,每一次出击的力度并不大。

  城中各部兵马如今的士气确实高涨,但朱慈可不能膨胀,否则对于江淮大战来说,将是灭顶之灾的后果。

  他在城中的精锐骑兵不到三千,自然不能与城外的清军为敌,但他只要不断消磨对方,等对方粮草逐渐枯竭,六七月气温升高,清军的战力就会逐渐削弱,到时候便是他雷霆出击之时。

  不过,双方在城外和周边山野中的哨骑战,依旧是不可避免的,明军虽然暂时无法成建制地出城野战,可派出一些精锐骑兵和清军对抗,阻止对方的侦察挑衅,却依旧绰绰有余。

  当然,朱慈依旧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在他的命令下,常登贵,陈福,胡茂祯,田雄,柏永馥等人轮流练兵,不断派出尖兵突袭。

  他们的行动十分小心,而且毫无规律可言,清军根本防不胜防。

  这自然也在多铎等人的预料之内,清军继续一面加固营盘,挖掘防御工事,一面开始对南面展开侦探,同时开始在凤阳城外的部分地方,挖掘壕沟,设置陷阱,以隔绝城内的明军。

  多铎和一众满洲亲贵大将站在凤阳城南面新筑起的侯台上,看着北面恢弘大气,如同一头沉睡巨兽的凤阳城,一言不发。

  凤阳城本来就有三道城墙,只要有强兵把守,绝对难以攻克,而如今外围又修筑了如此庞大的工事,单单是外围的那两道土墙,便不是易取的。

  多铎战场经验还是有的,他知道那道土墙只是看起来不到两丈,可土墙外还有两丈多宽的壕沟,架梯过去,长度恐怕就超过三丈高的土墙了。

  不仅如此,那些土墙的外层,居然还有锯齿一般的形状突出,而且墙上每隔百步就有一个小型侯台,堠台之间则是半人高的胸墙,大量的火器部署其中,黑洞洞的炮口让人望而生畏。

  这些火炮对付盾车能有奇效,是守城防御的关键力量,这么厚实的土墙,算有火炮,想要轰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而墙上的火枪火炮居高临下,想要击退强攻的大军,就是易如反掌了。

  不过,他的脸上此时看不出丝毫怒意,只有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格外醒目,似乎已经很多天没有睡过好觉了。

  明军在这些零散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和旺盛的攻击欲望,对于渡河围城以来,饱受地雷和各种暗器袭扰的清军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前后耗费了快三日,终于击退隔河阻拦的明军,兵临凤阳城下,南征以来的锐气,似乎已经在刚刚结束的前哨战中,消耗殆尽了。

  多铎看了看神色凝重的博洛,图赖和孔有德等人,又看了看跃跃欲试的尼堪,屯齐几人,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到了图赖身上。

  这个老将在南征的整个行动中,都表现得十分沉稳可靠,现在军中的所有大将里面,他最信任的就是图赖。

  “图赖,若是集中三十门红衣大炮,轰塌外围的这道土墙,大概需要多久?”

  “这土墙怕是有快两丈厚,哨骑侦探过了,土墙外的壕沟深超过一丈,明帝恐怕是征召了十几万人,修了大半年,若是单单靠火炮轰塌,恐怕咱们的弹药就不够接下来攻城的了。”

  图赖眉头紧皱,他这两天都不断加派哨骑逼近凤阳外围的土墙侦察,可随着凤阳城防的消息越多传来,他的心情也随即变得越发沉重起来。

  “而且,土墙外的平野之上,明军还挖掘了无数沟渠,纵横交错,最外围那些密集的坑洞,就是用来阻挡咱们的盾车快速推进的,那几道拦马沟,也不可小觑。

  若是咱们不提前解决这些障碍,就算是把土墙轰塌了,大军也无法迅速推进,趁机攻进城中。

  明军在土墙上部署了那么多火器,倚仗地利,层层阻击,想要争取时间修缮倒塌的土墙,恐怕完全是易如反掌。”

  “这么说,还得想些巧劲,否则咱们就中了明帝圈套了。”多铎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

  图赖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若要强攻,就得做好损失兵马,消耗弹药的准备,老老实实硬啃,先把外围的障碍清空,争取时间转运更多火药炮弹到凤阳,然后再用火炮,把凤阳城里的明军打服打怕。

  但多铎很明显不认可这个方法,他虽然信任图赖,可凡事依旧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如此强攻,所需的炮弹火药太多,而且不一定真的有效,这些都让多铎心中十分犹豫。

  毕竟,清军此番南下,只携带了两个多月的粮草,想要长期围困凤阳,就得找到人马继续运粮,或者从淮河补充。

  火炮弹药虽然因为年初击败顺军之后,在西安缴获了不少,但对付这样的坚城,够不够还很难说。

  “那明帝的表现还不如闯贼,咱们渡河之后,他便不敢再出兵大战了,闯贼至少还夜袭了好几次,咱们想野战恐怕是不成的。”尼堪见状,也当即出言道:

  “但咱们当初在辽西的时候,攻这种坚城也不是没法子的,大凌河,锦州不都是直接围起来,困他个一年半载,就不信他里面能存那么多粮食,军心士气不降。

  等到时候明帝坐不住了,自然会广召天下勤王军,咱们和长山,松锦那般,围点打援,把那些所谓的勤王军灭了,粮草民夫,自然也都有了。”

  “贝勒说的有理,咱们只要在凤阳布重兵,死死围住,明帝必定耗不下去,他只要出战,必败无疑。”屯齐也出言支持道。

  尼堪听到有人支持自己,愈发激动起来,又道:

  “所以,咱们直接打造盾车,架起大炮,轰他娘的十几日,等把外围的那些拦马沟,坑洞,壕沟填平了,明军必然坐不住,要出城反击了,那就是咱们的机会了。”

  他们心里都默认,明军野战绝对打不过他们,只要能把明军逼出凤阳城,他这一仗就必定能赢。

  但此时此刻,面对如此坚城,他们想要逼得朱慈出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十几万清军,周围又早已经被朱慈清空,想要长期围困,粮草军需的供应,更是困难重重。

  “想要填平那些壕沟,也不是简单的,终究还是得老老实实,一点一点打,用兵马去填!”图赖随即又道:“切不可想那些取巧的法子,到头来白白浪费时间和兵马。”

  他知道尼堪和屯齐都想得太简单了,原本见多铎怀着侥幸心理,已经不想再多说了,但还是没忍住。

  多铎听罢,再次抬头看了看面前的凤阳城,他此时依旧十分犹豫,之前的前哨战明军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若不是骑兵太少,恐怕他还要耗上几日,才能渡河。

  “王爷,淮南各州府中,必定还有无数人丁粮草,咱们其实无须忧虑。明帝若是集中了主力在凤阳,南边就必然防务空虚,到时候王爷派出偏师,往庐州,扬州去,必定势如破竹。”孔有德犹豫了一会,也随即出言道。

  “明帝没那么简单,这一点他不会想不到,咱们可以做出大举南下的样子,引诱他出城,但想着在扬州取得什么战果,恐怕就是痴心妄想了。”多铎摇了摇头,不过并没有继续说什么。

  孔有德不敢反驳,随即做出了沉思的样子,然后好像恍然大悟一般,猛地点了点头,便悻悻退回到耿继茂身前。

  “明帝心肠歹毒得很,哨骑这几日已经基本侦察清楚了,那些壕沟里面鬼箭,铁蒺藜,尖木,地雷炮,坑洞又挖得深,还有不少陷阱,城墙上堆着石块,檑木,火炮,到时候咱们若是要强攻,必定还要火油,金汁”

  博洛甚至一口气都说不完,朱慈的充分准备,重重设防,让他颇为破防,此时气得整张脸都青了。

  “咱们若是要拿下一段壕沟,攻上土墙,恐怕不死三五千人,根本不可能。”

  博洛一开口,那些满洲亲贵们,一个个也都憋不住了,纷纷破口大骂起来,他们哪里打过那么憋屈的仗?当初围大凌城,宁远,锦州的时候,都从未觉得无法攻破。

  但现在的凤阳城,却是让他们生出了一种无力的感觉,凤阳方圆十里,几乎看不到一棵树,甚至草都少。而南面的濠塘山,又是机关重重,寸步难行。

  “够了!”多铎听到这些人的抱怨,心中再也忍不住,当即喝止道。

  一众满汉将领听到多铎的呵斥声,这才消停了下来,多铎眯了眯眼,死死板着脸,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才逐渐平缓了心中烦躁的情绪。

  他十四岁就跟从皇太极讨伐多罗特部,此后的一系列战事,还从来没有被明军逼到过这种地步,每一次都是大清围城,明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不过,多铎此时心中并不是只有烦躁,而是既恨又喜。

  毕竟,若是能在这种情况下攻破凤阳,擒住明帝,他在军中的威望,必将一飞冲天。

  多铎从来不觉得自己会败,只不过是顺风仗打多了,这回终于遇到个棘手的家伙,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罢了。

  “山海关,潼关,太原,西安,这些千年雄关,百年巨城,咱们都打过来了,没有哪一座所谓的坚城大关,是大清攻不破的,从来没有!”

  多铎扫了一圈面前的众将,眼神逐渐凝聚,脸上看起来也充满了信心:

  “既然明帝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摆明了要咱们强攻,那本王就得让他知道,大清的实力有多强,让他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些,都不过是徒劳而已,根本无用。

  传本王军令,各部抽调人马,收集木料,打造盾车,云梯。三日后,大军开始攻城,首个登墙破敌者,赏银千两,破城之后,所缴获的马匹丁口,随意自取”

第93章 首轮强攻

  一队队明军骑兵接连从凤阳城西面和南面的土墙出击,驱逐城墙外正在抵近探查的清军哨骑。

  双方随即展开了数次交锋,清军哨骑在丢下了几具尸体之后,突然灰溜溜地撤走了,但见明军根本没有追上,又很快返回,继续在城外策马奔驰,不断挑衅,企图激怒明军。

  多铎为了迫使凤阳城里的明军尽快出城浪战,同时进一步侦探凤阳城防,为今后的突袭破城做准备,不断派出骑兵袭扰挑衅。

  只是,朱慈的定力远超他的想象,根本没有任何动摇,甚至还经常登上城楼,升起龙旗挑衅清军。

  要知道,凤阳虽然是大明中都,但如果没有朱慈和明军主力这两个最大的鱼饵在,多铎和一众满洲亲贵,根本不会多看一眼。

  在原本历史上,多铎只派了一个降将,就攻取所谓的大明中都,自己则是领着主力大军,直奔扬州而去。

  但此时,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凤阳城洪武门和涂山门外的旷野中,清军的大鼓隆隆作响,短短三日,各种攻城器械就已经被打造出来,推到了距离最外层土墙大概三里左右的地方。

  五千多民夫组成的攻城部队推着数百辆盾车,尖头木驴,壕车和云梯车,在阵线的最前面,他们的身后是五百多名八旗甲兵,以及更多包衣兵组成的督战队。

  洪武门宽敞的城楼望台之上,一面迎风飞舞的龙旗之下,朱慈正领着一众大臣,在远眺尘土飞扬,灰尘弥漫的清军阵地。

  清军的行动很快,仅仅花了一天两夜,就从三十多里外的山林中获得了打造攻城器械所需的木材,然后又动员了数千民夫,连夜掘开了朱慈派人轰塌的河道,直接利用濠水运输,木材漂浮在水面,顺流而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朱慈虽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并早早做了准备,但清军人力充沛,还是很快就恢复了河道。

  “看样子,多铎已经等不及了,连夜造好了那么多攻城器械。”朱慈冷声笑道,他完全不把这些简陋的攻城器械放在眼里,在这样的坚城面前,清军只会越打越绝望。

  “这些鞑子哪里懂得什么计谋,更何况陛下的这一策略,可是千古阳谋,他们便是识破了,也只能按着陛下的意思,继续强攻。”

  马士英弓腰出列,拱手抱拳,又是第一个出言恭维,高弘图依旧一副看不上这种谄媚之举的样子,而史可法则是心中颇为遗憾,但又自命清高,舍不下身段去表现。

  “等他实在熬不住了,又派兵往南攻略,然后处处碰壁,再灰头土脸撤回,军心士气便无可挽回了。”

  “而且,到时天气燥热,连日大雨,清军更加无法攻城,这些鞑子全都来自关外,这样的气候他们必定受不了,军中迟早生出疫病来。”

  史可法见马士英如此表现,最终还是忍不住了,插嘴奉承道:

  “这一切全都在陛下的预料之中,多铎如今根本就是败局已定。”

  不仅如此,随着局势的变化,特别是明军取得了几次小胜,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除了淮北一战,都不算小胜,只是和清军互有伤亡之后,定武朝廷中的这一众大臣们,口风便纷纷转变了。

  “没错,陛下稳坐中都,诱敌深入,如此神武雄略,多铎一个蛮夷奴酋,哪里能想得到?肯定还以为自己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臣当初便十分佩服陛下的这一策略,看似平平无奇,朴实无华,实则因地制宜,出人预料,真真是妙极了!”

  “如今来看,四方局势,完全在陛下的掌握之中!”

  “陛下真是神机妙算,洞若观火啊!”

  “大明中兴指日可待,恢复山河,还于旧都,指日可待!”

  “.”

  这群文官就好像失忆了一般,全然忘记了自己此前的政治表态,如今全都转而站到了朱慈这边,这便是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好处了!

  不过,朝中也不是人人都如此,高弘图,吕大器等人的态度便和马士英截然不同,这说起来同样也是大明党争的特色政敌支持的,我就反对,政敌越支持,我就越反对。

  而现在,双方因为朱慈在战场上的胜利,对于军事方略的看法,已经没有了当初那么大的分歧,可依旧在如何守城这一点上,争吵不断。

  相比起马士英等人坚守不出,不断消耗清军,甚至迫使其南下攻打扬州的方略,高弘图和吕大器等人,则是支持主动出击袭扰,牢牢牵制清军,以免南方出现意外。

  毕竟,扬州只有朱大典,黄蜚和一众各地召集的兵马,综合实力甚至不如淮安,徐州等地。最最关键的是,朱慈这根大明的定海神针,不在扬州啊!

  如今,凡是没有朱慈坐镇的地方,这些文官全都不放心。

  “陛下,臣以为可趁清军攻城不利之机,派精锐突袭其大营,如此定能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加速其溃败。”高弘图等到一众阿谀奉承之语停下之后,当即拱手抱拳出列道。

  “没错,若是不显示出我朝有强兵,多铎恐怕就肆无忌惮南下了,扬州毕竟没有大军主力,必须要咬住多铎,削弱其南下大军,方才稳妥。”吕大器也随即附和道。

  这两种坚守的方略,既是文官们的政见分歧,也是军中不同将领的看法,其实都有道理,但又都得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弄巧成拙了。

  而这,正是这些文官们,最不擅长的东西,夸夸其谈一个比一个厉害,真的要实战的时候,就昏招迭出了。

  不过,朱慈对此早就有了决断,他敷衍了一句时机未到之后,便丢下这些溜须拍马的文官,领着一众武将,开始走向外围的土墙巡查。

  路上,他又一次询问起了陈福粮仓,武库,火药仓,防火,防夜袭,以及伤兵安置等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陈福一一作答,特别是粮草和火药的防火防潮问题。从开战以来,明军的所有行动部署,都严格依照着经过了各部官员不断完善的方案来落实,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失误。

  朱慈看着城外越来越多的盾车和清兵,知道多铎马上要开始首轮强攻了。大战一旦开始,这些物资便是他坚守的倚仗。

  “现在天气干燥,防火是最重要的,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水缸的检查继续加强。另外,伤兵的照顾,也得重视,咱们虽然是守城的一方,但清军若是猛攻,伤亡也一定不会小,医治和休养的房间一定要提前备好。”

  “是,陛下!”陈福拱手抱拳应道。

首节上一节58/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