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66节

  一想到这里,大帐之内的清军将领们,几乎都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从来没想到,明帝麾下有如此强兵。

  而且,图赖和博洛都有预感,这里面还有更多的门道,只不过单单靠几个俘虏的小兵,根本无法探明。

  否则,同样都是明军,其他地方的明军战力孱弱,一触即溃,而且争相投降,江北的明军就如此强悍,这里面的奥秘,绝对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可若是不围攻凤阳,逼迫明军出战,继续南下,去打扬州,恐怕也是如此,那里同样是坚城,也必定留有强兵驻守。”

  屯齐听了博洛的话,突然出言道:“如今,咱们其实只剩下强攻凤阳这一条路了。”

  “对啊,现在除了强攻凤阳,逼迫明帝出战,恐怕也没有更好的法子了!”

  “若是能困死凤阳,至少能擒住明帝,那些明军确实要强一些,但和咱们野战,还差得远呢!”

  “没错,且不说许定国,便是耿仲明,麾下的兵马也不算强,明帝靠着好几倍的兵马,才在野战中击败耿仲明,拿什么和我大清勇士硬拼?”

  “只要擒住了明帝,所谓的明廷,便也就土崩瓦解了,根本不足为虑。”

  “明帝把麾下的精锐都调到了江北,江南现在一片空虚,若是能渡江,直逼南京,也不失为一条妙计。”

  “但南下扬州,还有足足数百里的路程,绕到运河边上,恐怕明军的水师,也会袭扰。”

  “不仅如此,咱们就是到了扬州,甚至把扬州攻下了,又能如何?只要无法渡江,明帝就绝对不会着急。”

  “没错,那到底是白费功夫而已,明帝只要不出兵,咱们攻下扬州也无用,除非能渡江攻下南京,但筹集渡江的船只,恐怕都需要数月。”

  “明帝这是早有准备,咱们就算是攻下了扬州,也没时间渡江了,到时候后勤不济,北撤恐怕会有大麻烦。”

  “.”

  清军一众大将顿时议论纷纷起来,他们对于朱慈,对于明军,对于这些坚固的城池,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谁也没有当初刚刚南下时候的那种锐气和自信了。

  多铎听着,心中已经感觉到事情不妙,这不仅仅是对明军的畏惧,更是对他这个军中统帅,大清亲王权威的挑战。

  要知道,此前的战事,都是在他的指挥下展开的。

  但作为大军的最高统帅,没有战绩作为支撑,他此时也无法让手下的将领们心服口服,随即又把目光转向了图赖,希望对方能挺一下博洛。

  如此一来,他在最后定夺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就能小不少了。

  图赖立马领会了多铎的眼神,但却没有按对方预想的那般,而是话锋一转,朗声道:

  “我看咱们就在凤阳拖住明帝,期间不断逼迫其派出精锐阻击,消耗其兵力。然后等英亲王从武昌顺江而下,直取南京,到时候明帝便逃无可逃了。”

  此话一出,清军大帐内顿时就炸开了,一群人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又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全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两路夹击,直取南京,这个方略一定能胜,此前西征李自成的时候,其实就是这么胜的。否则,就是潼关,咱们都没那么轻易攻破。”

  “而且,明帝就算提前察觉了,也没办法阻止,除非他敢带着麾下的精锐兵马突围。”

  “哈哈哈,明帝若是敢突围,咱们就如同在陕西一样,先下凤阳,再下扬州,然后渡江取了南京,夺了江南的花花世界。”

  “那个时候,还用管凤阳?直接杀光那些突围的明军,活擒明帝,不怕其他地方的明军不降,就如同在陕西的时候,李自成南逃之后一般。”

  “.”

  原本,明廷在他们眼里,是比李自成还要不堪的,虽然占据了整个南方,但只要稍微一碰,就会立刻“轰”的一声倒下。

  所以,多铎统军南下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觉得,还需要所谓的两面夹击,甚至从山东领军南下助战的准塔,也被认为是来抢功的。

  多铎在调后者驻扎归德-亳州的时候,这一众将领纷纷支持,便是见不得有人在他们一番苦战之后,直接来摘果子。

  而且,阿济格统兵追击顺军余部,从陕西到湖广,一路上硬仗应当不少,就算要东下,恐怕也得六月份了。

  在多铎原本的设想里面,三月底进入南直隶,一个月横扫江北,四月底他就应该拿下南京,甚至整个江南了,哪里还需要什么阿济格?

  而现在,经过图赖那么一提醒,众将算了算时间,大体推测出了阿济格此时,应该已经占据了武昌,只需要派塘马前往联络,十日之内应当就可以寻到。

  “两路齐攻,直取南京,这倒是个好办法!”

  多铎见军心如此,最终也只好妥协,他现在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法子,围攻凤阳和南下扬州,都需要足够的兵力,渡江又需要大量船只,而这些都是他最如今缺乏的。

  “本王立马派人去联络英亲王,明帝如今将兵马都集中在了凤阳一城,江南,江西等地,自然无兵坚守,英亲王只要能筹集到足够的船只,率领大军顺江东下,必定一帆风顺。

  不过,咱们也不能闲着,凤阳城必须要接着攻,消耗城中的兵马,扬州也需要提前派人打探,以确定今后大军南下的路线”

  很快,随着多铎下达最新的军令,孔有德,耿继茂等一众汉军将领,也纷纷进入了大帐之内,商讨挖掘壕沟,继续推进的具体方案。

第101章 招降纳叛

  五月底,南京城的兵部府衙内,户部侍郎沈廷扬正在向李邦华汇报最新的粮饷筹集和运送情况。

  “阁老,运往徐州和淮安的粮草和军备都已经成功装船,大小船只二十五艘,其中运输的各类福船十二艘,护送的大小战船十三艘。

  若是风浪如常,船队明日一早便会从松江府出海,此次输送护卫的水师是浙江抽调的舟山水师,由新晋舟山总兵黄斌卿统领.”

  “运输的船只还够吗?”

  “阁老明鉴,运输所需的船只,确实是还缺不少,恐怕户部得继续向民间征集才行,否则一遇风浪,船只受损,恐怕会误了大事。”

  李邦华听完汇报,点了点头,随即抚了抚胡子,轻声笑道:

  “船只的问题,我会立刻让人去办,战事一旦拖延,江北各城的存粮耗尽,运输所需的船只,就不止是当前的数目了。

  现在,鲁南,鲁西和豫东的反清情绪大大超出了此前的预料,特别是陛下接连大败清军,极大地振奋了各地民心,现在徐州的粮草紧缺,淮安已经供应不过来了。

  季明,你们运完这批粮草军备之后,怕是还得继续运,好几万义军正在等着这些粮食和武器呢,鞑子此前搜刮得紧,地方的义绅供应不来那么多粮草。”

  “粤西调运的粮草已经在苏州府的码头卸货了,只要战事能在七八月结束,粮草方面暂时是不缺的。”沈廷扬顿了顿,然后又道:

  “郑芝龙从东京(越南),暹罗采买的稻谷,如今还是没有消息,此人不知是何居心,他的儿子和弟弟,还有福建的好几千水师,可都在江北呢!”

  “江北之战,凤阳之战大胜的消息,郑芝龙应该已经收到了,陛下还专门给郑鸿逵,郑森算了五河水战,洪泽湖水战,淮安水战的战功,已经是宽仁了。若他还自以为是,不知道进退,今后福建可没有郑家的位置。”李邦华冷哼道。

  为了郑家的那碟醋,朱慈专门把歼灭了几十个清军,甚至十几个清军的水战,也单独算作了一场胜仗,一份战功,其中的意思,自然清楚不过了。

  不过,李邦华其实并不在意郑芝龙的态度,江北接连的大胜,也给了他充分的信心。区区一个郑芝龙,若是朝廷放手让他整治,不需要一年就能抄家法办。

  他了解朱慈,这些所谓的战功和赏赐,既可以是示好,也可以是迷惑,甚至可能就是今后对郑家动手的由头。

  “此人原本就是海贼出身,受了朝廷的恩泽,却不思报效陛下,简直就是本性难移!”沈廷扬板着脸道。

  他六年前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进言,随后得到崇祯的重用,搞海运搞得风生水起,自持绝对不是南京城里的那些酒囊饭袋可比,加上对海贸其实并不了解,根本看不上郑家。

  不仅如此,如今的定武朝廷内,南京留守一派官员,北地南下一派官员,还有何腾蛟,堵胤锡等等地方一派,各个小团体之间,都在谋划着争权。

  沈廷扬此时已经不甘心当一个户部侍郎了,而领军南下,此时已经成为了南京水师统帅的黄蜚,浙江那一大批同样觉得自己擅长水战的官员们,也全都看不惯郑家。

  这些人若是单拎出来,确实远不如郑家,可如果抱团起来,相互配合,郑芝龙远在福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李邦华对于朝中的这些派系,是十分清楚的,在朝为官那么多年,也早就习惯了这样的事情。反正这些人就算串联起来了,只要陛下一句话,便会立即土崩瓦解。

  不过,他此时听了沈廷扬的话,不免担心对方在此后安排粮草的时候,会和郑家起冲突,当即安抚道:

  “等到战事一结束,郑芝龙便知道陛下的手段了。季明,现在清军兵临城下,凤阳的局势还远远谈不上缓和,咱们可不能拖陛下的后腿啊!”

  沈廷扬听了,自然明白李邦华这是在提醒他,也随即拱手抱拳道:

  “阁老放心,下官一定恪尽职守,绝对不会误了大事。”

  李邦华闻言,点了点头,然后又道:

  “战事应该会在七八月结束,陛下早就做好了全盘部署,奴酋就算能熬过七月,也绝对熬不过八月,就是九江那里,不知道何腾蛟能不能守得住了!”

  “陛下神机妙算,明烛万里,既然那么安排了,何腾蛟必定是能守住的,说不得还能倚仗水师坚城之利,重创清军呢!”

  沈廷扬对朱慈信心十足,前线的大胜已经使得一个文韬武略,神武无双的圣君形象在这些文官心中,逐步建立。

  李邦华对此也丝毫没有任何怀疑,反而是开怀笑道:

  “陛下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初阳当年在辽东也设过那些奇形怪状的堡垒,但根本挡不住清军,也曾西法练兵,可最终却便宜了鞑子。

  辽镇在锦州,宁远,也曾坚壁清野,据城而守,但每次被围,总是功亏一篑,甚至清军还屡屡绕道草原,从北面入塞,辽镇却无袭扰辽中之力。

  更不用说陛下在湖广,江西的提前部署,在归德的主动出击,还有如今鲁南,豫东的反清义军,风起云涌,时间一长,清军后方必定有失。”

  沈廷扬对此也深表赞同,这其实也是他争相表现,渴望进步的原因。

  如今,随着江北的数场大胜,局势在他看来,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胜利更是指日可待。

  “阁老,下官觉得,若是真到了反攻之时,江南各地汇聚起来的勤王军,也该调集北上才是。

  这近十万大军,如今驻扎江南各城,每日人吃马嚼,耗费巨大,不让他们打一仗,那岂不是白白浪费粮食?”

  “这些兵马确实得上战场才是,但现在时候还未到!”李邦华摇了摇头,然后道:

  “应天兵器局所产的武器,如今悉数北运,装备前线大军了,而前线大军的缴获,更换下来的兵甲,又全都用来武装乡兵,或者转运鲁南,豫东等地。

  江南的兵马虽多,但没有军备,终究是不堪一战的。更何况,这些兵马,大部分也都是地方营兵,战力并不强,陛下的意思是,还得整训一段时间,才能调派战场。”

  沈廷扬其实并不知兵,原本还想反驳的,可一听到这里面还有朱慈的意思,也不敢再作声了。

  李邦华其实没告诉他,朱慈让他整训浙江,福建,两广等地勤王大军的真正目的,其实是筛选预备兵员,同时初步装备其中的精锐。

  这一方面是为了关键时候,能够坚守江南各城,也是为了今后的扩军,提前储备兵员。这些南方兵马对于清军并没有普遍的畏惧,而且常年械斗,性情凶悍,只要练得好,绝对是强军。

  李邦华看着沈廷扬欲言又止的样子,随即笑着道:

  “军事上的问题,陛下自有决断,前几日凤阳还派塘马传回来许多武器改造的要求,特别是要做轰天雷,在突袭战中对付鞑子。”

  “这些小事,陛下都会亲自过目?”沈廷扬有些惊讶。

  毕竟,这些器物上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根本上不得台面,交给那些工匠去做,便行了。但他主持海运那么久,深知绝对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倒也说不上亲自过目,但陛下十分重视,专门安排了武官处理。”李邦华看着沈廷扬,随后又意味深长道:

  “但调派勤王大军北上之事,陛下便是时时刻刻盯着的,江北取得了几场大胜之后,应天府不少人都蠢蠢欲动,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必定都被陛下看在了眼里。”

  沈廷扬闻言,忽然觉得一股凉意从脊背直冲脑门,他咽了咽口水,看着李邦华,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知道自己多言了。

  .

  “陛下在江北连战连胜,打出了睢州,淮北,凤阳三场大捷,路振飞在徐州,淮安,鲁南,豫东等地,也接连得胜,清军屡屡受挫,估计很快就顶不住了。”

  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袁继咸看着经由南京转来的捷报,十分激动,他朝着凤阳所在的东北方向叩拜了一番,接着又道:

  “只等江淮雨季到来,清军绝对不战自退,咱们如今只要守住九江,湖口,彭泽几处要隘,阿济格便无法东下,到了六七月,他一样也得北撤。”

  何腾蛟点了点头,他虽然不是很相信捷报上所说的三战三胜,斩首八千,但深知此时北面传来的这一胜利消息,对他稳固军心来说,到底有多及时,多重要。

  阿济格一路突奔猛进,似乎已经解决了闯贼,正领着大军,往九江开进,前锋数千兵马明日便会到九江城下,大战一触即发,整个赣北因此人心惶惶。

  “据徐勇和马进宝侦探到的军情,阿济格收拢了襄荆等地的数万闯贼,郑四维,王体忠等人常年盘踞在湖广,麾下有水战之兵数万,还截获了李自成准备东进的数万船只。”

  何腾蛟眉头紧皱,凤阳传来的捷报虽然让他松了口气,但远水终究解不了近渴。

  “清军现在既有水师,也有战船,麾下更是强兵十万,咱们若是仅仅坚守沿江的这几座城池,恐怕挡不住他们啊!”

  “左良玉麾下的这些兵将,个个都是窝囊废,李自成都不敢打,直接放弃武昌,逃到了江西,现在让他们打鞑子,恐怕更不情愿。”

  袁继咸叹了口气,他回想起这些兵马入驻赣北各城之后的表现,气就不打一处来。

  “现在,咱们必须借着陛下在江北的大胜,和他们严明利弊。江北没有出问题,江西,绝对不能出问题,只要守住了,荣华富贵,封官荫子,绝不是虚谈。”

  “那些鞑子,全都是辽东来的,应当是不识水战的,就是不知道郑四维,王体忠这些贼寇,带了多少兵马投降鞑子。”何腾蛟眉头紧皱,神色凝重。

  清军就要兵临城下了,可他现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军情,只能根据此前的军情推断清军的兵马,更不知道阿济格和李自成之间爆发的大战,具体如何,清军损失了多少兵马。

  而他所能倚靠的兵马,几乎都是临时拼凑来的,标营还没有实战过,左良玉麾下的大军,能和湖广的顺军一战,但又敌不过李自成统率的大军,即便是水战,能不能敌得过八旗兵,他也把握不住。

  何腾蛟算不上知兵,但也能拉起队伍,特别是经过朱慈的一番调度,此时江西上上下下,全都是他的老部下,民政兵备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袁继咸其实也差不多,有知兵之名,但统军打仗,那就差远了,而他听说了马进忠和王允成等人敌不过闯贼前锋,而闯贼十几万大军又一路被阿济格撵着跑,心中便十分担心起来。

首节上一节66/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