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直接从军中选拔,颇为不妥,若是从其他地方调派,就怕士兵一时难以适应,不服管教,会起冲突,到时候事情就难处理了。”
“呵,起冲突?谁敢?军中只有军法,从来没有不适应,若是谁敢不服管教,违反了军纪军法,该斩就斩了。正如诸位良臣所言,现在是非常时期,军中如此,朝中亦同样如此。”
朱慈毫不相让,这个改革他必定是要强力推行下去了,但他也不会什么好处都不给,文官那边退了,武将这边,自然要拉一把。
“至于各司的官员,朕带来了一批,但不过百余人,也要各位将军举荐一批能服众的,以确保军中上下同心。”
听到这话,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几人,都不由得舒缓了原本紧皱的眉头,便是左梦庚,也不说话了,他们刚刚最担心的就是完全失去军队。
毕竟,银子一时捞不到,可以往后再捞,但军队若是没了,他们就一文不值了。现在朱慈给出的解决之法,至少是他们能接受的。
朱慈见状,当即又道:
“此番改革之后,军中的粮草饷银,不会再缺,一个甲兵每月该发多少银子,多少本色,多少衣被棉服,便发多少,绝不克扣。
诸位也无须再想着那些蝇头小利了,朕广有天下九州四海,亿万子民,诸位良臣跟着朕中兴大明,难道还担心不能建功立业,永享富贵吗?”
第129章 湖广的闯军
大阅兵之后,整肃左镇大军的事情,便比朱慈预想中的还要简单了。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大明的武将只要遇到一个稍有魄力的皇帝,在层层束缚之下,根本支楞不起来。
至于那些文官们,甚至包括何腾蛟在内,此时就算有阳奉阴违的心思,也只能忍着,再找机会谋求恢复文官监军制度。
他们都是聪明人,谁也不想成为那只儆猴的“鸡”,更不觉得自己比刚刚击退了多铎十万铁骑的大明天子,还要硬!
何腾蛟身为江西的文官领袖,从来没有起过违逆朱慈的念头,而他一默不作声,其他原本还蠢蠢欲动的官员们,自然大部分都偃旗息鼓了。
左梦庚,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五人在阅兵结束之后,都不约而同暂停了此前的所谓拖延之策,但各自也都存着些小心思。
毕竟,他们做的那些事情,能瞒住朝廷一些,还是要多瞒一些的。
朱慈在此前质询的时候,给他们上疏的机会,他们也不敢懈怠,纷纷坦白,并东拉西扯,为自己辩解。
而朱慈既然给他们这个机会,便不是要追究到底的意思了,他现在还没有把这些旧派势力,连根拔起的实力,只能藏污纳垢,暂时先拉拢一批,打击一批,甚至借力打力。
但如果有人到了这个时候,还怀着侥幸心理,遮遮掩掩,他也绝对不会轻饶。
如此一来,左镇五营原本的松散联盟,便会因为各怀心思,甚至相互猜忌,分崩离析,这便是没有一个强力领袖的结果。
而在此后为期半个月的军营巡查中,事情也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些武将一旦明白自己的地位和朱慈的态度,便有开始有人主动投诚,甚至做出比朱慈所要求的更大让步,并想借此积极表现,获得天子的青睐。
马进忠和王允成心中都十分慌张,他们都担心其他人将此前两人串联各方的事情泄露出去,可又不敢直接向朱慈坦白。
于是乎,事情在两人的犹犹豫豫中,一直拖延到了朱慈开始巡查各营,还没有个决断。他们还是没有搞好心理建设,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上疏自辩时机。
毕竟,他们也不能百分百确定自己坦白之后,最终的处置一定可以从宽,朱慈当前还没有在他们心中塑造出足够的公信力。
徐勇和李国英则是因为此前的谨慎,心中暗暗窃喜,他们只是派了家丁,就算失去捅破了,也完全有正当理由遮掩过去。
不过,两人也在持续观望,一旦局势不对,他们便会立刻采取应对之策,以免受到马进忠和王允成的牵连。
左梦庚这个时候更慌,他虚报最严重,又派了马士秀偷偷联络马进忠,十分担心事情泄露,那样他的前途可就彻底完了。
而这个时候,出乎所有人预料的,马士秀这个对左良玉忠心耿耿的部将,见势不妙,居然直接跑到了朱慈面前,将此前左梦庚参与过的大小事情,和盘托出。
事情的复杂程度有些超出朱慈的预料,一旁陪同的周世显,甚至身上直冒冷汗。
他部署在九江城内的锦衣卫对马士秀的异常行动,其实早就有所察觉,但因为轻视这个左良玉的副将,并没有探明情况,这是严重的失职。
如果不是大阅兵中,殿前军的表现完全震慑住了这些军头,那此番的巡检大军,怕是就要出乱子了,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平静顺利。
马士秀和盘托出之后,朱慈甚至知道了左梦庚在郝效忠的鼓动下,居然还打算安排底下的士兵在他巡查的时候闹饷,这里面甚至还有南昌佥事傅上瑞的影子。
在马士秀的供述下,郝效忠和傅上瑞两人此前谋划的一系列事情,也随之浮出水面,这里面隐隐还要左梦庚和袁继咸的影响。
不过,许多事情虚虚实实,并没有充分的证据,甚至大部分都只是在谋划阶段,就被朱慈的行动阻断了。
但朱慈可不会这么轻易放过这两个主犯,郝效忠和傅上瑞两人同时被贬,一个下放广东韶州府防瑶,一个下放广西桂平府,治理地方。
与此同时,马进忠和王允成,也被敲打了一番,两人还和左梦庚一样,赏赐直接被削半。若不是局势不允许,他们的处罚,还会更严重。
而马士秀这个忠心耿耿的大将,朱慈并没有亏待,并打算重用。
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等部兵马正需要一个可靠的人统御,且不能是何腾蛟,袁继咸两人。
毕竟,马士秀虽然是主动来交代事实的,但他说了什么,除了朱慈和周世显之外,根本没人知道。
马士秀打仗的本事原本就不弱,马进忠,王光恩,张献忠都曾经败在他的手下,又领着一营兵马,此前还是左良玉的副将,各方面条件也都无可挑剔。
这其实也是他最终前来向朱慈表忠心,并交了投名状的原因。
经过迎驾和大阅兵这两件事,他已经知道了朱慈是明君,自然得为自己的前途搏一搏,跟着左梦庚哪里有什么指望?
这是个对局势有自己判断的聪明人!
朱慈不仅提拔了马士秀,还专门下旨调拨军需粮草,加强他麾下的两个营,并将张煌言直接派到了他的军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左镇另外四营的整肃,并不是一两句话能结束了,军中的赏赐和抚恤,也只是成功拉拢到了其中的一批人。
朱慈所做的,只是压制住了那些军头,并倚靠赏赐和抚恤,以及许诺的新制度,新体系,收拢军心,后续的制度落实,军队建设,还得依靠张煌言统领的那批军官们。
马士秀这个副将,从短暂低过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一头,到如今地位直接超越他们,其实也是一种制衡。
与此同时,江西各州府崇祯年以来的匪乱,田兵起义,奴仆起义,如今也伴随着征税行动,到了必须强力招抚或围剿的时候,朱慈整肃大军的成果,终于派上了用场。
左镇的兵马对付清军不行,但打江西的乱军,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甚至完全不需要主力出动,一支偏师便能平定一个州府。
而这便是难得的肥差了,既有军功,又能获得剿匪平乱的战利品,而剿匪平乱的任务,分配给谁,就看谁在此前的表现中,忠心耿耿了。
何腾蛟原本还想接着征税的部署,插手此事,但朱慈并没有让他染指,征税和剿匪平乱,这原本就是两件事。
朱慈可不希望大军参与镇压乡绅,这倒不是他可怜那些富绅大户,而是这样的军队将无法真正意义上整肃军纪,抢过一次之后,就会有无数次。
他不可能傻到相信这个时代的军队能发挥封建主义大无畏精神,在强逼富绅大户们交税的时候,做到秋毫无犯。
而张煌言此时还没能深入控制和影响军队,各司的职权和人员也还没落实,即便是剿匪平乱,朱慈都不放心。
在检阅完左镇五营,亲自监督各营“清点兵额”的工作之后,朱慈也随即准备启程前往长沙,闯军可要比左镇更难完全收服。
这个时候,已经是定武元年七月底,周世显安插在湖广各地的锦衣卫密探,源源不断将闯军东西两路兵马的消息,经醴陵-萍乡,传到了九江。
“陛下,闯军大将李锦,高一功两人在六月间率兵占领荆门州,当阳二城之后,在当地一面休整,一面征集粮草,堵胤锡多次派使者联系,但均未成功。
到七月二十日,李锦,李友,贺篮,高一功,刘汝魁,马重禧,张能,田虎,杨彦昌等九营闯军,二十万大军会攻荆州,城内领兵驻守的,是闯军叛将郑四维,兵马不超过五千,荆州府城恐怕守不了多久。”
周世显刚一收到密报,便立即赶来汇报了,此时朱慈正在九江城的临时行宫中交代何腾蛟往后的钱粮调拨和防线部署,同时也是安抚这个封疆大吏,给对方描绘了中兴大明的美好蓝图。
不过,相比起那些琐事,朱慈更关心闯军余部的情况,单单靠左镇的兵马,是无法在江西和湖广两面布防的,而长江防线,只要有一环露出破绽,便会依次崩溃。
“这支闯军从陕北撤下来,一路翻山越岭,大炮必定难以携带,荆州城此前虽然遭到了张献忠的破坏,但稍加修缮,便又是固若金汤,即便是最外围的护城河,也如天堑一般,别说是五千守军了,就是三千,李锦一时半会也攻不下。”朱慈摇了摇头道。
“可闯军号称二十万,就算折半,也足足有十万大军,披甲至少三四万,十几倍的兵力,应该不会攻不下吧?”周世显听到这话,有些吃惊地问道。
“攻城哪里有简单,若是没有破城的利器,即便是城外真的有二十万大军,也无计可施,更何况这些兵马一路难逃,辎重尽失,军心士气都在谷底。”朱慈肯定道。
且说,李锦(即李过),高一功两人统率的两部大顺军在西安被攻破之后,果断突围,摆脱了姜镶的追击,而后一路收拢陕甘的顺军残部,由陕西汉中南下。
四月间,这支汇合了数万兵马的大顺西路军经四川太平,东乡,达州,夔州,新宁等地,进入湖北西部的西陵峡一带,经过短期休整后,于六月间率兵东下,重新占领了大顺经营已久的荆门州,当阳二城。
这个时候,李过,高一功两人都不知道李自成命陨九宫山的消息,他们只是在休整的时候,探明了湖北的清军主力北撤,认为出山的时机到了。
毕竟,李过和高一功很早就跟着李自成起事,他们在明军的围剿下,多次突出重围,甚至是逃入山中,每每都能熬到明军主力撤退,然后重整旗鼓。
如今,李过,高一功领着收拢来的九营兵马会攻荆州,便是为了获得一个立足点,补充兵马粮草,同时继续等李自成的消息。
只不过,此时的满清镇守荆州总兵郑四维据城顽抗,大顺军围攻了半个月,“填壕搭梯,扎棚挖窑,百计攻打”,还是没能攻克这座鄂西重镇。
而锦衣卫打探到的军情虽然模糊,但也没错,这支大顺军将随军家属和辎重安置在了松滋县草坪,兵马分驻在荆州府境到澧州一带,横亘三百余里,实力相当之强。
这些军情在周世显的汇报中,何腾蛟也得以知晓,并且成为了朱慈之后,第二个知道的人,这让他有点受宠若惊,当即出言道:
“陛下,无论李贼能否攻下荆州府城,平江和浏阳两地的闯军,都必须严加看管起来,臣请陛下立刻调派赣北大军,入驻长沙,以防闯军之间假意接受招抚,然后里应外合,侵夺湖南。”
周世显其实也有这个担心,锦衣卫汇报回来的军情里面,就有清军使者进入闯军大营的情况。
“陛下,何督师说得没错,这些闯军不只是拒不接受招安,还和清军有联系,不得不防。”
一直到七月,原先跟随李自成东下的大顺军余部田见秀,刘芳亮,吴汝义,袁宗第,刘体纯,张鼐,党守素,蔺养成,王进才,牛万才等营,虽然和巡抚堵胤锡达成了君子协议,也得到了粮饷供应,处境得到改善,但双方态度依旧十分暧昧。
说到底,闯军对于大明,还是不够信任,堵胤锡虽然已经表现出来极大的友好,但在这他们看来,更像是陷阱。
这也不奇怪,朱慈和左镇各营的将领们,还有嫌隙呢,更何况前一年还是生死对手的明顺两军?
当然,此时长沙和岳州府城内,无论是巡抚堵胤锡,还是监军吴晋锡,都是实事求是的务实派,吴晋锡虽然是何腾蛟的亲信,但他十分清楚湖南的标营不堪大用,即便是石柱土司兵,在多年战争的损耗后,早已实力大损。
在原本历史上,吴晋锡在何腾蛟麾下担任衡永郴桂团练监军,曾经就如何处理东路大顺军,向何腾蛟建议:“此辈久在行间,动则奋,静则玩,及其锋而用之,分路进击,可以大有功。”
但何腾蛟表面上赞成他的意见,实际上却采纳了傅上瑞的主张,“以饷绌难之”,导致了田见秀,袁宗第等部大顺军在湖南站不住脚,又不愿意剃发投清,八月间听说李锦,高一功等部已由四川东下湖北,随即决定移军北上。
最终,除了郝摇旗,王进才二部留在何腾蛟麾下外,东路大顺军主力都移营北上,各部迅速夺取了湖南明军的船只悉数北渡,驻守在岳州的马进忠自知不敌,还行了个大方便,让他们顺利转入荆州地区。
朱慈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他需要控制住至少一部闯军,同时收拢另外一部,同时确保后者听封听调,能在荆州牵制部分清军。
“朕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他们,殿前军收拾好之后,随朕西进长沙,左梦庚,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各领一营兵马随驾,平江和浏阳一带的闯军此时几无战心,只要朕领着大军一到,他们必定不敢轻举妄动。”
何腾蛟听罢,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但马上又回过味来,陛下这是不打算把他也带上啊,那岂不是要被堵胤锡占了大便宜?
“陛下,闯贼向来狡猾,而且与我大明是国仇,陛下切不可以身冒险啊!”
周世显同样担心朱慈的安危,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充分的理由,是无法说动朱慈的,所谓的安危问题,对于别人来说,或许需要考虑,但他面前的陛下,从来不可能因为这种情况被说服。
于是,趁着何腾蛟劝谏的功夫,周世显也当即道:
“陛下,臣觉得何督师说的不错,闯军不可全信,特别是他们还和清军有所联系,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陛下身上担着大明的江山社稷,绝不可冒险。”
“陛下,臣并非是怀疑堵巡抚之忠心,只是其一直想要招抚闯军,难免会因为身在局中,一叶障目,到时候好心办了坏事,误信了奸臣,那就糟了。
臣观其自闯军余部入湘以来的言行,均是想要招揽这支乱军,湖南缺少强兵没错,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若是招揽的兵马不忠心于大明,那岂不是白费粮草,以国家膏血养出乱军?”
何腾蛟继续劝道,他诽谤污蔑也是一把好手,若不是朱慈脑中还参与着原本时空的记忆,恐怕真的也要起疑了。
“此事朕自有定夺,云从,你留在九江,务必整顿好江西的财税。前两日朕刚刚收到塘报,堵胤锡在湖南的征税做得可要好多了。”
“啊”何腾蛟一时惊诧,他这完全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朱慈根本不信,还另起话题,把他堵得一时哑口无言,顿了顿只能悻悻拱手抱拳道:
“是,陛下!”
“另外,朕会将马士秀和张煌言留在江西,左镇五营剩余的兵马留在赣北,前往各地剿匪平乱的粮草调拨,接应安排,云从你要费心,更要有魄力,朕不希望看到我大明的军队内线剿匪,剿成了外线作战。
但同样不能利用朝廷之兵,强征百姓之税,这个口子不能开,否则张煌言也拦不住那些发了性的士兵,他们跟着左良玉的时候,抢的已经不少了。
若是大军剿匪平乱的过程中,出现扰民,劫掠等情况,张煌言处置不了的,云从你可替朕行军法,军中的规矩一定要立好”
何腾蛟听着朱慈的吩咐,只能纳头叩拜,连连答应,长沙他自然是去不成了。
朱慈好不容易安排了堵胤锡全权负责招抚闯军的大小事宜,当然不可能还让仇视农民军的何腾蛟插手,他现在必须赶在东,西两路闯军会合之前,收服东路闯军,特别是控制住李自成的妻子高氏。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过,高一功等人是在两路大军会合之后,才获悉了李自成命陨九宫山的详细情形,而大顺的皇后高氏,也直接转入了李过和高一功的营中。
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儿,高一功是高氏的弟弟,这两个人虽然手握重兵,但其实对于当前的局势,并无太大主张。
而高氏虽然跟随李自成起事多年,德高望重,但却没有足够魄力,既不能领导闯军余部,也无法以自己的威望,选出一个领各营将领都心服口服的顺军新领导者。
换言之,李自成死后,闯军内部,即便是李过和高一功这样独当一面,同时保存着主力大军的顺朝皇亲,都无法主持局势,带领着数万精锐老营重整旗鼓。
这便是大顺政权的军政团队水平,实际上也只有李自成拥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以及绝对的领导力。
因此,朱慈只要提前控制住高氏,想要说服李过和高一功两人领兵归降,并不困难,他们只是需要有一个台阶下,为自己和麾下大军求一条生路,朱慈则是只要给大明群臣一个交代。
而双方信任的基石,便是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