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斗并非包围后的歼灭战,事实上如果不是有着约旦河拦住一部分突厥人,盖里斯他们根本抓不到四百多俘虏。
至于其他那些突厥人,更是丢盔弃甲不遗余力的逃跑,骑马的根本抓不到,不骑马的也难去追。
按照下层士兵们的汇报:除非用剑架脖子上,或者将其绑住,否则无法轻易抓住。
……
盖里斯这支部队,在塔博尔山修整了三日,最后留下1支连队,以及5门火炮,来加固此地修道院的防护。
按照盖里斯的规划,以塔博尔山为界限,尽力收复北边的失地,从而同萨拉丁进行对峙,等待后续的第三次十字军另图他谋,是当下最为稳妥的方式。
即便是盖里斯自己,也需要时间发育,虽然说有了车垒战术以及火炮。
但说到底唯武器论是不可取的,武器确实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说到底武器如何使用是看人的。
一个不甚英明的指挥官,纵然有着领先敌人一两个世代的武器,但因为作战意志、作战时机又或者种种不可预测的意外,都是会失败的。
以目前盖里斯与萨拉丁双方的本钱对比来说,盖里斯麾下的部队,在脱离盖里斯后,只要有一次大规模会战失败,那就能把底裤都亏掉。
居伊的忙于求成,其实便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凡当时他足够谨慎,也不至于将耶路撒冷王国所有的机动兵力,砸入一次毫无希望的会战中。
完成修整后,另外6个连队,开始继续向北进发,他们先是绕开了天兄耶稣的老家拿撒勒。
然后进入东地中海的沿海平原,从阿卡城外经过,顺着海岸线来到提尔城下。
提尔领地有着大约450平方千米不到的面积,是一片颇为富足的平原与丘陵,除去港口城市外,有着大约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的村庄。
其于1124年被威尼斯舰队与耶路撒冷王国彻底攻占,然后被作为王室直辖领地对待。
因威尼斯人在战斗中的贡献,提尔的部分村庄被作为封地授予给一些威尼斯贵族。
威尼斯共和国也有权获取一定比例的港口税金,但同时部分威尼斯贵族也将作为骑士为王国服役。
如果说在耶路撒冷王国中的法兰克人,类似未入关时期的满洲八旗老爷,武德爆棚,种地靠撒拉逊人。
那么意大利城邦的意大利人,就是给八旗老爷们放贷转卖商品的晋商。
可以说,历次十字军中,意大利城邦都往往是重要推手。
这些城邦推动着十字军运动,从而方便他们从东方获取商品,方便自己取得商业特权。
但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如今提尔只是一座孤城,在这里面填满了来自约旦河之战中的残兵败将。
这些残兵败将们,依靠着意大利城邦的援助苟延残喘。
盖里斯与巴利安等人,站在高地上,向提尔城外的撒拉逊人军营进行了观察。
目前萨拉丁的大军依旧在王国南部,提尔外的撒拉逊人军营,主要目的在于堵住地峡,避免城中的守军冲出来袭扰萨拉丁的后方。
而那些守军所驻扎的地点,其实也非常有意思。
他们驻扎在一处古罗马竞技场的遗址中。
作为大马士革最为重要的出海港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提尔城曾经是罗马最为在东地中海沿岸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即便是在如今、在12世纪末的这个时代,提尔依旧商业繁华,给耶路撒冷王国提供着高额的海关征税。
从而维系着王国对巴勒斯坦的统治。
盖里斯在和巴利安确定了情况后,便着手安排对城外的那些撒拉逊人军营发起攻击。
整个战斗的过程其实陈善可乏。
与先前的战斗过程区别不大,首先是示敌以弱,引诱敌军出击,然后凭借着对方对火炮的不熟悉,出奇制胜。
主要还是迫使敌人士气溃散,借用火炮对马匹的惊吓,破坏敌军阵型。
再然后步兵出击、骑兵包抄。
真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盖里斯亲自参与了这次战斗,所以他身后的那些士兵们冲的更起劲。
在战场上表现出一股悍不畏死的狂热,猛冲猛打。
以几百人的兵力,追击几倍于自己的敌军。
而这一幕,也被城墙上的守城将领,以及那些守城的骑士们所看到。
康拉德狠狠擦了擦自己眼睛,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老兵,他见过许多稀奇场景。
但这、以几百人的步兵,追击五倍于己的敌军,他还真没见过!
因而,他当机立断打开城门,带着自己麾下的那些骑士、骑兵,一起参与进这次追击。
这么好的事,怎么能不带他一起呢?!
有了康拉德带着城内守军一同参战的缘故,那些莫名其妙士气崩了撒拉逊人,更是一个比一个跑的快。
但凡是腿脚慢点的,都一不留神要被补上几刀。
战场上的情况很惨烈,不过真正的伤者或死者却并不多,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大多数军队士气一崩,就撒丫子跑路。
根本没什么成体系投降的机会,毕竟大家什么尿性彼此都清楚。
这年头杀俘,甚至连点道德压力都没。
谁投降了被杀,那简直是活该,无非是因果报应,自食恶果的一环罢了。
当然,盖里斯他们也没追杀太远,大致确定击溃了对方编制后,也就开始清扫战场。
也是在这个关头,巴利安带着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士,来到了盖里斯面前。
就面容来说,这位与寻常的法兰克人还是有些区别的。他身材修长,体态挺拔,五官立体分明、面容俊朗。
但这种区别,盖里斯一时间也说不明确。
直到这个骑士,说起话来,带着独特口音,语气抑扬顿挫,并且两只手动个不停,打出各种手势后。
盖里斯才意识到这是怎么回事。
他面前这个自称康拉德的家伙,是个意大利人。
“在下康拉德,乃蒙费拉特侯爵威廉五世之子,昔日曾为东罗马帝国的凯撒,而如今,不过是一介逃犯,被城里的贵族们推举为城防司令。”
这个时代的东帝国凯撒,已经不是当初的含义了。
最初的凯撒,是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而后逐渐发展成了皇帝继承人的头衔,变成了罗马帝国副君。
而如今这个时代的罗马凯撒,实质上是一种荣誉称号,享有极高的名望,却不代表能够继承皇位。
盖里斯向康拉德伸出手与之握手。
然后做出了自我介绍:“盖里斯德维勒罗伊,一名鲍德温陛下的骑士。”
与康拉德的出身与往昔的头衔相比,盖里斯的自我介绍真就平平无奇。
康拉德听到后,也微微蹙眉,却也并不在意,人过往的身份并不能代表太多,特别是在耶路撒冷王国这片充满了动荡与机遇的土地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建功立业。
巴利安能特地带他来见盖里斯,已经足以说明这个年轻人有多么特别了。
一支近千人的军队,押解着数百名穆斯林战俘,拱卫着马车踏入提尔城。
这些自外约旦不远几百里赶来的军队,得到了城内市民们最为热情的欢迎。
以当下提尔城的局势来说,任何一支生力军都弥足可贵。
而盖里斯所率领的这支军队,更是直接帮助提尔城完成了解围。
在与康拉德进行过交流后,盖里斯对提尔城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提尔城里的守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是城市内市民团体,自发组建出的城卫军。而另外一部分便就是来自约旦河之战中,某些率军突围而来的残兵败将。
城市中的贵族也分两派,一部分是提尔周边地区的一些贵族,在面对萨拉丁大军压境时,为求自保而躲入了易守难攻的提尔城。
而另外一派就是耶路撒冷城破时,掏钱赎身而得自由的那群贵族。
前者那些贵族,忙于出城清点自己的庄园与财物是否有损失。
而后者那些贵族,在见到巴利安的时候,面色就相当差了。
特别是耶路撒冷宗主教伊拉克略。
他在大街上见到巴利安的时候,就想起了在耶路撒冷城的宅邸里,自己被巴利安一脚踹倒在地,拿剑架在脖子上的那一幕。
“伊拉克略,真是好久不见。”
加更计划失败,我抑郁了一整个白天,就在那里摆烂。
第188章 生活不易,萨拉丁叹气(二合一)
只是一次街头的偶遇,不过伊拉克略也不打算去多费口舌。
巴利安已经疯了,这并非什么疑问,而是一个事实。
两个月半月前的巴利安,身上染着血,手中的剑早已残缺斑驳。
这样一个人,领着军队冲入自己家中,勒令自己要去交出三千金第纳尔的时候,伊拉克略就晓得巴利安疯了。
他竟然要为了那些贱民们的命,把剑架在自己脖子上!
若非伊拉克略及时意识到,巴利安瞳孔中的疯狂货真价实,因而一句废话都没有。
怕不是,现如今伊拉克略坟头草都有三尺高了。
那种生死边缘游走、性命被他人操之于手的感受,可不是什么美妙体会。
事实上,哪怕是两个月过去后,伊拉克略也时常会从梦中惊醒。
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待巴利安的态度,理所当然的相当恶劣。
伊拉克略再度审视了一眼巴利安,然后看到了巴利安身后的伊莎贝拉。
然后冷哼一声,除去一句“巴利安,好自为之”外,便没有再多言。
但伊拉克略的这番态度,也向巴利安等人,宣告了这座城市并不太平。
然而在这么一个紧要关头。
盖里斯却找到了巴利安,直接坦言说道:“提尔城这边,需要你全权负责,短时间内,我可能没办法顾忌这里。”
现在的盖里斯与巴利安,正身处在一处书房中。
在二人之间的桌面上,则平铺着一张简略的地图。
地图上大致将眼下圣地的势力都标注了出来。
目前圣地区域,萨拉丁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吃掉了耶路撒冷王国大多数的城市港口,仅有少部分的堡垒依旧在坚守。
除去萨拉丁外,便是盖里斯的第二王国,占据了外约旦领、塔博尔山、提尔城三处。
整体而言并不连贯,但塔博尔山与提尔城,都是要害之地,不可轻视。
再往北,则又是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亲王国两处十字军王国。
最初的十字军国家一共有四个,其中最北的埃德萨伯国,早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前,就被萨拉丁的老东家也就是“赞吉苏丹国”给灭了。
也正因为埃德萨伯国的覆灭,才导致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浪潮。
目前眼下的局势有些类似当初,只不过这一次轮到了耶路撒冷王国被率先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