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35节

  朱慈丝毫不担心无法剿灭这些清军溃兵,天气就足以把他削弱这些溃兵的战力,杀死其中的绝大部分伤员。

  而殿前中军,殿前左军,还有天骑军,忠贞营各部,则是需要在旷野上休整几日,恢复战力,至于追击的兵马,朱慈只是派常登贵领着一队骑兵,象征性北上追击了百余里。

  不过,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清军根本没有大规模反击,或者是突袭的能力,最多便是那些溃兵的垂死挣扎。

  等到第二日午后,战场上的那些盔甲武器,已经全都被收集起来,堆积在旷野之上,但还没来得及具体分类,缴获的清军火枪火炮,更是只做了简单的遮雨处理。

  朱慈在大战得胜的那一刻,便立即传令李过,那些原本正在荆州城内严阵以待的两三万民夫,迅速重新集结,并在一早出城。

  他们补给充足,行动迅速,此时看到陛下取得大胜,更是士气大振,旷野上数万具人马尸体迅速被清扫干净,集中起来焚烧,一滩滩血水也迅速得到了掩埋。

  朱慈在安排部署好了城外的一系列行动之后,随即领着部分兵马进入了荆州城内,开始准备大战的总结会议。

  每一次的大决战,他都会连续好几个日夜不眠不休,这已经成为了习惯。昨晚的一觉,已经是最近五日来,最舒服的一觉了。

  这便是数万人马的大决战对于军事统帅的要求,若是身体扛不住,恐怕大战还没开始,人就已经倒下了。

  当然,这不仅仅是朱慈一个人,陈福,常登贵,张煌言,林昌锋,李过等人,也同样如此,他们在大战准备时期,往往会抓住任何时间间隙休息,就算只是打一会瞌睡。

  不过,除了张煌言之外,这些全都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人,身体条件原本就已经是百里挑一,甚至千不存一的存在,苦熬几日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等到城外的大小事务基本处理妥当的时候,常登贵也已经回到了荆州城,李过的将军府中,此时站满了各军主将和营官,所有人都在兴奋地交谈着,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会议一开始,朱慈对面前的诸将,自然是一番夸赞,从陈福开始,然后到常登贵,林昌锋,李过,依次表扬了各部的英勇表现,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击败了八旗马甲的殿前中军和天骑军。

  此战中,殿前中军的表现尤为突出,不仅配合天骑军,挡住了数千八旗马甲的强攻,最终还能顺利反攻,给清军以巨大的打击,奠定了大战的最终胜利。

  当然,常登贵除了这一层功劳之外,最后领兵堵住了清军的突围,同样功不可没。

  而“殿前中军”和“天骑军”在全面冲锋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强悍攻击力和灵活性,最终促成了北面战场的胜利,更是使得常登贵这个天骑军的老领导,再次得到了肯定。

  当然,陈福在一开始挡住了清军的进攻,李过最终果断出击,从西面夹击溃逃的清军,并活抓了王光泰,同样功劳不小。

  在朱慈的初步论功之后,陈福随即开始在热烈的气氛中,主持接下来的议程,张煌言作为副手协助。

  在五军都督府重建,以及职能进一步细化后,这次的战后总结会议并没有和此前凤阳之战那样,直接汇报战果,而是首先分析起了这次大战中,各部战略战术的得失。

  陈福作为五军都督府中在战略研究上最有见地的将领,在朱慈的授意下,直接开始负责这一块的讲解。

  要知道,这场大战,从战前的抉择到战场对决的战略选择,完全就是在五军都督府的框架下完成的。五军都督府为此制定了合理周密的防御进攻计划,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备用方案。

  这其实也是朱慈能在战场上反应如此迅速,果断而大胆发动进攻的根本所在,单凭个人的力量,没有战前的推演和准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战场全局,做出准确周全的判断。

  当然,朱慈之所以授意这样的研讨,最终的目的还是统一军中的意思,以便能携这场大胜的余威,继续扩大五军都督府的职权。

  除此之外,他还宣布了要在此战之后,在军中继续推广“讲武堂”,并打算将战略战术的教育,纳入中高级将领晋升的必备条件。

  他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但如今的财政情况和人才储备,使得他只能将集中教育的资源投入军队,特别是投入军官,并计划在今后适时提高士兵的军事和文化素质。

  军队是他掌握地方的重要力量,各部大军中的许多士兵军官,都在未来几年会因为各种原因陆续退伍,成为新朝治理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一点,在江北各地,已经开始实验,朱慈看到了可喜的效果。

  他今后若是要进一步改革大明,就必须提前储备足够的干部,而从军中走出来的这些预备干部,就是他最大的支持群体。

  朱慈很清楚,朝堂之外,他的敌人是满清,而在朝堂之上,他同样也有对手,这也就使得他作为大明天子,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早有准备。

  与此同时,借这个机会,朱慈也随即对大军在此战中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思想,火枪,火炮的协调使用,以及骑兵的强大机动性和战场运用,进行了适时的总结。

  当然,步军因为士兵装备和战力问题,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短板,他也提及了。

  但这样的问题并不能直接解决,特别是军中大量火枪兵的存在,使得步军的近战实力,存在天然的缺陷。

  毕竟,若是削弱火枪兵的配置,那殿前中军和殿前左军,又将会在战场上,陷入和原本九边明军一样的困境。

  陈福在战略战术上的问题结束之后,大军中负责核实战果的总军法官张煌言,随即开始汇报起了各部汇总的战果。

  “据各部汇报上来的情况,教导总队初步统计,此战我军共斩杀清军一万三千余人,其中八旗兵接近四千,披甲包衣超过两千,绿营兵超过七千,绝大部分是在我大军全面冲锋后斩杀的。

  除了战场上直接斩杀的清军之外,各部还俘虏了四百多名八旗兵,包衣兵和一千余绿营兵,经过他们的确认之后,目前已经可以确定清军统帅准塔死在了阵中,同时副都统阿克善,参领巴图鲁库,护军统领觉罗雅布兰等人,也都被我大军斩杀于阵中。

  忠贞营俘虏的满清郧阳总兵王光泰,他的兵马大部分死在了决战中,此战中投降的那一千余绿营军,只有两三百人是他的手下。

  不过,此人乃是主动投降,并在投降后,主动供述了清军在郧阳,襄阳等地的部署,他的两个弟弟,也正领着其麾下剩余的兵马,驻守在郧阳城中。

  他现在只求陛下能网开一面,饶他一命,让他将功赎罪,只要能联络上他的兄弟和部将,他说他愿为陛下收复郧阳,效犬马之劳”

  在场的一众将领听罢,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特别是听到八旗马甲在此战中,足足伤亡了四千之后,这对于明军来说,可是前所未有的战果。

  此前的“淮北之战”,对阵的是耿仲明的藩兵,还有大量投降的顺军,“凤阳之战”虽然对战的是八旗军主力,但主要是依托城墙的突袭,而“涂山之战”,虽说是野战,但那是追击撤兵。

  但这一次的“荆州之战”,则完全不同,这是明清双方都已经准备充分的决战,而明军在野战中击败了八旗军,并在某种程度上,扫清了湖广长江以北的清军主力,使得多尔衮的部署直接功亏一篑!

  这便是明军取得的“前所未有之大胜”,清军主力实际上还好端端的,可却已经不能继续实行围攻长沙府城的计划,否则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弹尽粮绝。

  当然,对于军中的将领们来说,他们如此兴奋,还是因为在全面冲锋之后,都杀得十分过瘾。甚至,此时还有人对那种酣畅淋漓的单方面屠杀,颇为回味。

  在全军大溃败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八旗精锐,也都成了无头苍蝇,根本毫无反击之力。

  至于那些八旗兵,包衣兵和绿营兵俘虏的处置,张煌言等人也都心领神会,按照老规矩处理前者扔去挖掘工事,或者是扔到矿山上,后者修干剪枝,进行招抚和改造。

  而王光泰此人,大帐之内的一众将领们,也纷纷发表了意见,其中李过,马重禧,刘汝魁等人的看法,朱慈尤为重视。

  毕竟,他们都是流寇出身,对王光泰原本就有些了解。而朱慈其实也想要招抚对方,立为标杆,以便今后能够继续策反更多绿营军。

  当然,最关键的其实还是郧阳城,这个地方实在太重要了,若是能握在手中,朱慈甚至可以直接切断清军粮道,迫使多尔衮退兵。

  而多尔衮若是这个时候撤兵,朱慈便可以直接发起反攻了,他的各部兵马现在才刚刚进入战时状态,士气正盛,兵强马壮,完全还有战略反攻的能力。

  要知道,在朱慈原本的设想中,他是无法轻易逼退多尔衮的,敌强我弱的局势下,双方只能相互消耗,一直打到有其中一方坚持不下去为止。

  但现在,局势已经不同,朱慈通过战场上的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

  朱慈听取李过等人的意见之后,也随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光泰自然是要留下的,甚至他还要直接放对方回郧阳,并且是立刻放。

  毕竟,等襄阳等地的清军反应过来之后,王光泰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

  至于王光泰会不会明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朱慈完全不担心,用一个降将换一座战略要地,他不可能不试一试!

  陈福,常登贵,李过,林昌锋,张煌言等人闻言,无不被朱慈的气概所折服,在这个年轻的大明天子眼中,他们纠结不已,患得患失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

  而后,张煌言又开始汇报此战的各类缴获,铠甲兵器,火枪火炮不仅数目庞大,种类也同样繁多。

  清军虽然在溃败的时候,放火烧营了,但营地中保存下来的粮草辎重,依旧丰富,战马的缴获数目,更是大大超出了朱慈的预料。

  朱慈最为关心的,自然还是战马的缴获,天骑军此战中因为己方的兵力优势,虽然不算损失惨重,但同样有两千多匹战马失去了战斗力。

  同时,明军还需要进一步扩充骑兵,等到将来明军反攻的时候,必定要在野战中击败清军主力,才有可能取胜。

  换言之,将来在华北战场,甚至是关外,朱慈至少需要三五万骑兵,才能在决战中击败八旗主力。

  因此,当他听到此战目前已经缴获了七千多匹精良战马之后,心中激动不已。而此时的战场之上,其实还有少数逃散的战马,陈福正组织人马去抓。

  而其他的各项缴获中,最珍贵的便是甲胄,但这些甲胄也都是老问题,大部分破损严重,修修补补之后,能用的可能只有三五千副,主要是棉甲,用来装备卫戍军是不错的选择。

  同样的,清军的火枪火炮也缴获不少,其中火枪有两千多杆,还能正常使用的超过一千杆,大小各型火炮有五十几门,但只有二十多门还能正常使用。

  至于数目庞大的刀枪弓斧,则才刚刚开始统计,这些武器除了少数完好无损的直接装备大军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用来装备卫戍军。

  张煌言说完战果和缴获之后,陈福随即开始了汇报各部大军的具体伤亡,现场的气氛也随之低沉了下来,朱慈和诸将的神色都不由得收敛了起来。

  这一战,明军的损失并不算大,由于准塔指挥失当,各部总共只伤亡了近三千兵马,伤亡比例不到一成,其中在战场上直接阵亡的,只有一千三百余。

  其中,殿前左军和天骑军伤亡最为惨重,殿前左军伤亡了一千多战兵,天骑军伤亡了五百多骑兵,两千多战马,两者都主要发生了前期的阵战和骑阵冲锋。此外,还有殿前中军在北面硬抗八旗马甲的冲锋,也伤亡了六百多人马。

  作为胜利的一方,明军用这样的伤亡换取歼敌一万三千余的战绩,表现已经是相当亮眼。

  而清军的伤亡达到了七成多,还有一成兵马被俘,则是轻敌大意,以及战场的地形限制造成的。

  否则,清军这种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大半都能顺利逃离战场,朱慈麾下明军虽然占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但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战果。

  朱慈听罢,随即让张煌言率领教导总队,联合军务司,后勤司共同行动,以确保伤兵和阵亡士兵,退伍士兵的抚恤和保障。

  他对解除士兵的后顾之忧一直都非常重视,这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一步,更是他以这些将士为主体,控制地方的关键。

第171章 崩溃的多尔衮

  道人矶和白螺矶之间波涛翻涌的江面上,洞庭湖水师和鄱阳湖水师的十数艘新式战船横列其中,右侧船舷上的一排排火炮,迅速完成了新一轮装填,正在等待齐射的旗令。

  在郑森的亲自指挥下,这些仿造自福建水师的新式战船和其他传统战船的船头火炮同时点火发射,上百枚五六斤,甚至十几斤重的铁弹在闷雷般的爆炸声中,飞出了江面上的烟墙,呼啸着砸向了江岸。

  而岸边正在为八旗大军强渡长江,架设浮桥的绿营军士兵们,首当其冲,其中十几颗炮弹飞跃清军在岸边筑起的土墙,砸到了一股见状立即丢下架桥器械,仓皇逃窜的绿营军之中,直接在岸边的平地上,出了好几条血路。

  随着多尔衮率领原本南下围攻长沙的八旗大军北返,抵达道人矶,郑森统帅的洞庭湖水师全军,也已经倾巢而出,北上堵截。

  不仅如此,鄱阳湖水师在朱慈的一纸调令之下,也随即派出了半数舟船兵马,西进支援,这使得道人矶附近,明军的水师力量,前所未有的强大。

  此时,郑森为了阻击清军的架桥行动,不仅出动了麾下所有的大型战船,便是那些装载着百子铳和火枪的小船,也在往岸边靠近。

  这些小型战船的船舷两边,都装备着中小型的弗朗机炮,百子铳,大部分射程都有数百步,甚至在射击角度合适的时候,能超过一里,他们将会抵近攻击岸边的清军。

  毕竟,那些大型战船在江中心射出的炮弹,只是威力巨大,对于数万清军来说,最终的杀伤力根本微不足道。

  换言之,多尔衮若是派出八旗甲兵督阵,逼迫那些绿营军和民夫,冒着炮击,强行架设浮桥,郑森依托水师炮艇的狙击行动,就功亏一篑了。

  而且,清军在岸边同样部署了炮阵,数十门红衣大炮此时也在朝着江中心齐射,只不过准头和江面上的那些战船一样根本毫无准头可言!

  但如今,随着那些小型战船抵近,数以百计的弗朗机炮,百子铳纷纷开始朝着岸边的绿营军射击,道人矶渡口周边,正在冒死架设浮桥的绿营兵们,很快就惨叫着倒下了几十人。

  那些躲在土墙之后的清军,自然安然无恙,但那些此时正站在刚刚架起的浮桥桥头边上,想要继续架桥的士兵和民夫们,中弹之后,直接坠入了寒冷的江水中,血水咕噜咕噜往外冒

  郑森站在主舰的舵楼上,举着远镜死死盯住道人矶渡口,清军在前两日多尔衮领着主力抵达之后,便一直想要重新架设浮桥,但都被他击退了。

  在此之前,他集中了洞庭湖水师的全部兵力,在岳州府城内,留守大将刘体纯的领兵策应下,靠着突袭,死伤了六百多水师将士,才成功将浮桥毁掉。

  郑森其实也清楚,随着清军主力抵达,特别是清军的炮阵重新部署,在没有陆师配合的情况下,他根本阻挡不了清军重新架桥。

  但从全局战略来看,他每成功阻击清军多一日,在真正的主战场,朱慈的胜算,便会多一分!

  而且,对于郑森来说,只要朱慈还没有说能退,他便要竭尽全力,死战到底。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而他的坚持没有白费,今天一早,殿前中军的塘马,便将朱慈的圣旨送来了,里面正是“荆州之战”大胜的消息,以及对洞庭湖水师下达的新命令。

  郑森随即获知“荆州之战”已经获胜的喜讯,整个人兴奋不已,洞庭湖水师更是因此士气大振,一众将领纷纷请战。

  同时,他也得到了最新的命令:洞庭湖水师和鄱阳湖水师只需要在道人矶和白螺矶,再多阻击多尔衮两到三日,为主力大军争取撤退时间即可,鄱阳湖水师在战后暂先撤入洞庭湖的水师营地。

  如此一来,郑森也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开始放手杀伤清军,而从道人矶渡江,再到荆州城外,多尔衮就算是不惜马力,也得一天一夜。

  他甚至还想在多尔衮领着清军主力,西去荆州之后,请求朱慈调兵,水陆并进,直接强攻白螺矶和道人矶,甚至是夺回临湘城,彻底断了多尔衮大军的后路。

  这个时候,郑森对于大明能够最终击败鞑清,已经没有丝毫的怀疑。

  临湘城内的清军只有不到一万,大部分都还是绿营军,只要清军八旗主力一过江,郑森并不担心前者出城突袭,反而对此求之不得。

  要知道,他在这里阻击清军的同时,朱慈已经率领准备返回岳州府城了,林昌锋麾下的骑兵,具有极强的机动性,临湘城内的清军一旦出城,就别想再撤回去了。

  不过,临湘城城内到底有近万清军驻守,郑森若是想要强攻下城池,难度还是不小的,他必须获得朱慈的支持,同时要想方设法,诱降城内的绿营军。

  多尔衮此时正站在道人矶的清军大营望楼上,他看着几乎遮蔽了江面的硝烟,以及硝烟中若隐若现的明军水师舟船,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样规模的水师和舟船,大大超出了多尔衮的预料,更不是他此前突破长江南下的时候看到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根本不敢相信。

  而那些在船舷一侧装备了十几门,甚至二三十门火炮,一次能射出几十枚炮弹的战船,更是超出了他的认知。

  “轰,轰,轰!!!”

  江面上,又是一阵猛烈的炮响,上百枚颗炮弹从江面上的白色浓重烟雾中飞出,密密麻麻朝着江岸撞去,摧枯拉朽般横扫岸边的清军。

  眨眼间,原本就已经受损严重的江防工事上,无数碎石土花迸溅飞散,然后又哗哗落下,还有不少飞落江面,咚咚溅起一阵阵水花。

  不仅如此,在明军水师如此猛烈的火炮轰击下,江岸边此时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狼狈奔逃的绿营军士兵,甚至还有一些督阵的八旗甲兵,也下意识躲闪起来。

首节上一节135/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