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居高临下看着眼前的乱局,多年的战场经验,使得他他甚至可以从这些士兵的惊恐表情中,听到凄厉的尖叫。特别是桥头边上,那些被密集炮弹击中的士兵,兵甲残肢正四处飞舞,到处血花四溅。
面对这样猛烈的攻击,清军一开始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不少士兵直接溃逃,还有一部分则是躲在江边的防御工事里面,苟且求生。
而清军的炮兵,在经过了一开始的迷茫失措之后,也终于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开始了反击,他们朝着江面不断轮射,几轮下来,也终于是遏制住了明军水师的攻势。
但也仅仅只是遏制住了明军的攻势而已,明军水师的炮击依旧不停,清军虽然还想继续架设浮桥,但进度十分缓慢。
多尔衮无奈之下,只能抽调兵马和民夫,设法在原本的浮桥残骸处,设置阻击明军水师行动的障碍,并下令组织火炮阻击,同时派出偏师,在上游架设浮桥。
如今,那些驻守在江防工事边上的士兵,几乎都是陕西,河南等地随征的绿营军,战斗力虽然说不算弱,但对明军水师,根本就是束手无策。
不过,这些汉人兵马就算是全部死光了,多尔衮也不会心疼。汉人在他的眼里,只不过是不同等级的包衣而已。
但他十分担心荆州的战况,朱慈居然直接领着大军主力,北上突袭留守荆州的准塔部,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
刚刚收到准塔派塘马送来的告急军报时,多尔衮还在犹豫,是否领兵北上。
他自然看得出来,这是明帝的围魏救赵之策,可长沙府城好不容易才围起来,若是就这样撤兵,那可就是前功尽弃了。
但若是不领一两万马甲北上,那他北上的意义又何在?准塔麾下虽然还有数千八旗马甲,但又能在明军主力的围攻下,坚持多久?
如果是“凤阳之战”前,甚至“荆门州之战”前,多尔衮还会信心十足,甚至不慌不忙,直接从岳州府城外抽调兵马,北上解围。
可现在,局势已经完全不同了,明帝麾下的这支军队,早就不再是曾经那些一触即溃的尼堪兵了!
在多铎自告奋勇,留在长沙继续围攻之后,多尔衮最终权衡再三,带着谭泰和一万多八旗马甲北上,他还是不愿意就这样放弃筹谋已久的南征计划。
其实,多尔衮到现在,还抱着侥幸心理,虽然大军无法渡江,但是塘马渡江就简单得多了,他十分希望能收到准塔送来的捷报。
这可是大清的老将了,此前南征江北,准塔独领一路大军,助战多铎,若非最终没有取得什么战绩,多尔衮必定是要给他加官进爵的。
只是,准塔的塘马已经两日没有消息了,最后一次传来的军情还是他准备和明帝统帅的明军主力决战,这让多尔衮心中不免担忧。
如今,看着面前那些绿营兵在明军水师的火炮攻击下,如此狼狈不堪的样子,他更是免不得生出了担心。
战场之上,信心从来都是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在某些时候,比军备还要关键,他现在不难想象,自己身边的其他将领,特别是那些绿营军,那些汉将,心中在想什么。
而经过了明军水师近十轮的火炮轰击后,江面上终于消停了一阵,清军岸边的火炮阵地,在两轮新的齐射之后,也随即停了下来。
但那些明军的小船却依旧没有消停,他们驾驶着战船继续靠近岸边和清军的浮桥残骸,用船上的百子铳,佛朗机炮,甚至是火枪火箭,攻击那些趁此机会,在江中设置障碍和修补防御工事的清军。
无数艘搭载着明军士兵的小船迅速靠近,明军将士的士气十分高昂,他们许多都已经知道了“荆州之战”大胜的消息,越战越勇。
这种情况下,在清军士兵,特别是那些绿营军士兵的视角来看,明军的攻势已然势不可挡,他们往往刚刚冲出,就被明军发射的炮弹铅子攻击,甚至明军的船上,还会射来火箭。
多尔衮见状,只好下令八旗甲兵压上,迟迟等不到准塔从北面荆州传来的军情,他急躁的心情越来越难以压制。
“真没想到,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明军的实力就强到了这个地步!”谭泰看着眼前的战况,然后扭头看向了多尔衮,喉结不由得上下缩动几下,咽了咽口水,惊骇道。
不过,多尔衮闻言,却依旧淡定如初,他一面看着江边的激战,一面对着谭泰轻声冷笑道:
“明军在水上素来都占着优势,如今这些尼堪也不过是在水上逞凶而已,若是到了岸边,绝对不堪一击。
明军的这一轮攻势看似凶猛,但实际上,对我八旗大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而且,明帝将炮都放在了船上,根本就是作茧自缚,除了能通过水路,协助阻击我大军渡江,还能有什么用处?”
谭泰闻言,并没有说什么,他现在已经完全没了一开始南下时的傲气,特别是刚刚亲眼看到了明军水师的强大火力之后,这绝对不是水上逞凶可以形容的。
他在此之前不是没有见过水师,甚至佟养和,叶臣两人此前在武昌,襄阳筹建的两支水师,他还提过意见,但水师的火力居然能那么强大,他这还是第一次知道。
毕竟,在谭泰的认知里,一艘战船之上,最多不过两门火炮,而明军当前的这些战船,单单是其中一侧,便有十几门,甚至二十几门火炮,简直不可思议。
“摄政王说的没错,若是在陆上,这些尼堪绝对不可能是咱们的对手,咱们数万马甲,就算是明帝亲自领着所谓的明军主力前来决战,也必定是一触即溃。”
“明帝不敢来,也不可能领着所谓的主力来与本王决战。否则,他就不会选择在荆州突袭准塔和巴哈纳,而是应该直奔长沙,堂而皇之击败本王了。”
多尔衮其实刚刚就看到了谭泰面露惊骇的样子,但他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继续鼓舞道:
“若是明军上岸决战,这场仗就好打了,水战到底不是我大清的强项。咱们大军只要能成功渡江,明帝就绝对不敢继续逗留在荆州,自取灭亡!”
“到时,咱们一夜奔袭百里,在黎明之前,几路兵马同时杀出,那些尼堪兵绝对猝不及防,更别说继续逞凶!”
谭泰心中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时候的局势虽然有些不如人意,但他依旧十分乐观,大清八旗满万不可敌,野战必胜的信念,依旧是他心中不容否定,也不容质疑的真理。
“哈哈哈,说不定准塔和巴哈纳已经击败明帝了!”多尔衮哈哈大笑道。
“准塔和巴哈纳麾下有四五千马甲,还有两千余披甲包衣兵,王光泰麾下的绿营军,战力也不算差,明帝虽然集结了数万大军,但最终谁胜谁败,还很难说呢!”
谭泰随即赞同道:“七八千骑兵,若是在往常,就算明军有三五万兵马,也必败无疑。”
而两人说话的时候,随着大队八旗甲兵上阵,那些原本已经靠近岸边,不断发起攻击的明军水师小船,很快便被击退了。
紧接着,那些绿营兵和民夫立刻按照一早准备好的计划,开始上前,继续搭设浮桥,渡口边上,还有一些火攻船开始使出,但往往刚刚离岸,就被明军战船上的弗朗机炮和百子铳,甚至是火枪手和火箭手击中。
不仅如此,多尔衮心心念念的塘马,也终于传来了关于荆州战场的军情。只不过,这不是准塔派来的,而是他昨天午后,等得心急,派往江北刺探军情的。
多尔衮看着塘马狼狈焦急的神情,心中莫名涌现了剧烈的不安,当即喝退了原本围在身边的一众将领,最后只留下了谭泰一人。
而他的感觉并没有错,随着塘马将探查到的军情报出,多尔衮和谭泰两人,脸色都立马阴沉了下来,谭泰甚至惊得失了神,嘴巴不自觉张开。
不过,相比于谭泰,多尔衮虽然也很吃惊,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稍稍沉思一会,便立刻让塘马退了下去,然后又扭头看向了岸边,那里的局势已经开始扭转,清军渐渐占据上风。
他刚刚派出的八旗甲兵展开行动之后,江面上的明军稍稍抵抗一番,便因为战船上的火炮火枪过热,退回了江中心,以躲避清军的反击。
而趁此时机,更多的八旗军重新在岸边组成了一个个森严整齐的方阵,甚至于那些绿营军,在八旗马甲的督阵下,也很快从混乱中恢复了起来。
多尔衮看着己方大军如此训练有素,信心似乎得到了些许恢复,准塔在荆州战败,甚至已经全军覆没,这个意想不到消息,同样使得他从未改变的信心,开始产生了动摇。
在这一点上,多尔衮和谭泰是一样的,他在听到准塔战败的消息前,对于八旗大军的野战实力,充满了自信。
毕竟,在他的潜意识里,就算准塔无法一战击败明帝,也绝对不可能战败,顶多就是相互牵制,准塔无法击败明军,明帝也无法脱身。
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准塔居然战败了,而且全军覆没,这不仅仅是损失了几千马甲,对于大军的军心士气,对于整个湖广战局,都是致命的打击!
多尔衮对于局势,看得比谭泰等人要远得多,这才是他此时心态崩溃的原因!
“谭泰,去把他们都叫过来!”
“摄政王?”谭泰愣了一下,似乎要说什么,但最终颤抖着嘴唇,又没有说出来。
多尔衮见状,眉头立马皱起,就好像心中的愤怒完全控制不住了那般,十分不耐烦怒吼道:
“快去!”
第172章 清军的恐惧
“明帝暗中集结了数万大军,利用水路将兵马秘密运到了荆州城外,准塔和巴哈纳料敌失措,加之轻敌大意,冒进决战,中了明帝的圈套,荆州的留守兵马,已经全部溃败.”
清军大帐内,多尔衮面无表情地陈述着塘马传回的前线加急军情,语气十分低沉,一听就知道事态的严重,这使得帐中的满洲亲贵们,刚开始的时候全都不敢吱声。
而此话一出,尼堪,屯齐等原本对局势还不知情的贝勒贝子们,就直接坐不住了,一个个都面露惊骇。
准塔部居然在荆州城外的平野上,直接被明帝击溃了,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准塔和巴哈纳麾下,可是足足有数千八旗马甲,还有两千多披甲包衣兵的,那些披甲包衣兵几乎都是在关外就多次随军,砍过明军人头的老奴。
他们的战场经验十分丰富,战斗力也一点不弱,甚至装备齐全之后,比那些新近入伍的甲兵还要强悍。
而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准塔部被击溃,多尔衮费尽心血,百般筹谋的整个湖广战局,原本大好的形势,也瞬间崩塌,清军已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不过短短七八日,局势居然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尔衮从长沙府城外带来了一万多精锐马甲,想要在荆州城外击溃明军主力的企望,更是瞬间就化为了泡影!
这让刚刚收到军报,惊觉自己所做的一切,全都打了水漂的多尔衮,差点就控制不住的失态了。而那些贝勒贝子们,则是一个个面面相觑,但又不敢说话,以免引火烧身。
要知道,准塔部的溃败,就意味着北面粮道失去了保护,汉江彻底没了屏障,襄阳,承天,汉阳等地,也将直接暴露在荆州明军的兵锋之下。
如此一来,多尔衮必须增兵荆州,否则清军在湖广的战略优势,将会由此开始,一步步被明军蚕食。
多尔衮虽然领着清军主力南下,可兵力到底是有限的,他就算想要再派一支兵马牵制荆州,也得考虑朱慈会不会再故技重施,以及军中的异议。
而且,他若是不能说服军中的一众将领,将原本用来围攻长沙的八旗主力,抽调一部分北上荆州,那他就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刚刚预想中的一切发生。
谭泰见多尔衮脸色不对,自然知道对方在担心什么,他身为多尔衮的心腹,赶紧出言道:
“当初,荆门州之战,叶臣大败时,摄政王便说过,一定要小心明帝,情况不明,绝不可轻易与之决战,但准塔以为自己身经百战,丝毫不以为意,现在根本就是自食恶果。
如今,荆州战败,消息一旦传出,各地的绿营军必定动摇,且不说其他地方,单单是湖广各地,也必定隐患重重,襄阳,承天,汉阳各州府,明军若是想要夺回,必定易如反掌”
“明帝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与之交锋,是断不可不小心的,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明帝现如今很有可能分兵襄阳,承天等地,也很有可能直接领着兵马南下,返回岳州。”
多尔衮知道谭泰这是为他说话,有这么一个“知心人”在关键时候说上几句,他维持住摄政王的架子,便容易多了。
“这一点,必须要侦探清楚,若是明帝逗留北面,本王定要将其生擒,碎尸万段,但若是其悄悄撤回了岳州府城,那咱们就得将长沙城外的大军召回了,否则汉江粮道必定难保。
临湘城城内,驻军不到一万,远远算不上固若金汤。如今人心惶惶,若是内部再出什么问题,本王又领着大军北上了,不能及时回援,局势说不得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谭泰刚刚的突然出言,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一开口就是要给荆州战败找责任人,已经战死沙场的老将准塔,自然是最好的人选。
毕竟,多尔衮虽然是整场大战的统帅,但很多时候,战败不一定是他的责任,那些客观因素,准塔和巴哈纳的主观因素,都是确定责任的时候,可以推卸的点。
而听了谭泰的话之后,尼堪,屯齐等满洲亲贵们,一个个也都不好再说什么了。
否则,他们就是明着对多尔衮这个摄政王有意见了。
多尔衮是什么脾气,他们都很清楚,若是多铎和阿济格在这里,或许还能有一场好戏看看。但现在,谁都不愿意做那个出头鸟!
当然了,多尔衮此时依旧是不由得眉头微皱,他作为大军的最高统帅,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开,御下不严,用人不当,同样是他的错。
但如今湖广的战事如此吃紧,明军在岳州,长沙又准备充足,九江也不是可以轻易攻下的地方,他和明帝之间,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如此一来,多尔衮若是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防范多铎,甚至是远在江北的阿济格赶来夺权,就必须要把自己摘干净一些。
这就是权力之争,看起来好像简单粗暴,蛮不讲理,但其中的政治潜规则,是谁也不能触碰的,一碰就会死。
“那咱们在临湘,也必须小心提防,特别是要严密监视那些绿营军,切断临湘城内和明军的联系,同时还要将各处城楼都换成各旗的兵马,绝不可再因小失大了。”
尼堪随即出言道,多尔衮虽然棋差一招,但比起多铎,尼堪还是更加信任他。但尼堪同样不敢小瞧明帝,经过那么多次失利,他已经不敢再轻敌了。
而屯齐听了尼堪的话,自然也知道了对方的态度,连尼堪都表态了,他自然不能落后,随即也出言表示,要静观其变。
其实,刚刚听到谭泰的慷慨陈词,再看多尔衮的回应,屯齐便知道对方要避重就轻了。只不过,他还要再看其他人的态度,才能决定自己要说什么话。
毕竟,他现在只是贝子,而且并不受到重用。若是想要改变现在的处境,那他就得等待时机,投靠多铎,或者是阿济格,才能借着乱局,进一步往上爬。
要知道,在官场上想要顺利晋升,不仅要看做出了什么样的成果,还得看跟没跟对老大哥。否则,就算再怎么努力,甚至打好了群众基础,也往往没有老大哥点一点头,来得管用。
毕竟,若是没跟对人,又怎么可能有机遇,怎么可能能够事半功倍,迅速做出成果呢?
屯齐比尼堪要精明得多,自然一早就听明白了多尔衮的话,也知道这个时候多尔衮把一众满洲大将叫来,但是一个汉将都没叫,是为了要稳住军心。
如今,整个湖广的战局大变,屯齐虽然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对于大清的利益,也同样重视。
这其实也是原本历史上,满清能够胜过明廷的原因满清内部虽然同样矛盾重重,斗起来甚至更加残酷,但关乎整个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从来都是放在首位的。
而诸将一番表态之后,多尔衮也随即开始主持大局,并开始调整此前的战略战术,以应对主动出击,咄咄逼人的明帝。
多尔衮虽然选择了先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但始终保持着清醒,他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诸位说得都有道理,本王亦是那么认为的,咱们如今最紧要的,还是得对付明帝,荆州一战,因为准塔和巴哈纳轻敌大意,本王部署在荆州的精锐一朝尽失,整个北面战场,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必须立刻补上。
现在必须得立刻确定明帝接下来的动向,明帝这次在荆州到底动用了多少兵马,南面长沙府城的守军,还要岳州府城,九江府城的刘体纯,何腾蛟会不会趁机采取行动,这些咱们都还不清楚。”
“摄政王说得没错,明帝的实力恐怕要比咱们的想象中的要强,否则,不可能在荆州城外击败准塔大军,而且水师也十分强悍。”
屯齐向来做事谨慎小心,他虽然掌握的军情不多,但对于明军的实力,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字一句道:
“现在来看,明军在各地的守军,实力也相当之强,甚至可以从九江和岳州同时往南面和东面袭扰,而从水师的情况来看,城中明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恐怕也是超乎想象的。”
“明军的实力确实不能小觑了,准塔打仗还是有一手的,居然就这么败了。明帝就算有两倍的兵力优势,也绝对不可能轻易取胜。”
尼堪说话就直接多了,他到这个时候,已经不再和之前一样狂妄。
毕竟,即便是尼堪,也是打老仗的人,一两次还能说明军侥幸,这都多少次了?他可不是明廷朝堂上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