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39节

  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站直身子,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亲卫,沉声道:

  “将他尸首悬于城头,以告天下大汉奸洪承畴,罪有应得!”

  亲卫们闻令,立刻上前,将洪承畴的尸体抬了起来,准备执行命令。

  朱慈站在原地,望着远方的夜空,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沉重。

  沧州城外,天尚未亮,战斗的硝烟已经悄然散去。

  夜幕下,各处的战斗迅速结束,明军主力在西线战场上横扫敌军,将清军彻底歼灭。

  那些企图乘船渡江逃脱的满洲八旗兵大部分随船沉入了冰冷的江水中,成为了这片血染的江底冤魂。

  而另一边,汉岱所部的三千余人马趁乱从战场上逃脱,企图在大清河北岸登陆,然而他们的逃亡并没有持续太久。

  明军早已设下严密的防线,后军的侦察骑兵迅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明军水陆两军联合发起合击,夹击之下,汉岱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尸体铺满了北岸的河滩,无一逃脱。

  当胜利的消息传回时,朱慈亲自主持了对洪承畴的处决,结束了这个被视为叛国的汉奸的生命。

  随后,他又对那批投降的绿营军官进行了处理。

  虽然为了让北方战事尽快结束,朱慈没有直接处死他们,但他也没有给予宽恕,而是将他们悉数软禁,等待进一步的处置。

  黎明微露,天际泛起了鱼肚白,朱慈登上了沧州城的城楼。

  他站在城楼上,俯瞰脚下遍地的尸体,战场的血腥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忽然,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城楼上的沉静。

  紧接着,张煌言急切的声音响起,带着激动与振奋:

  “陛下,捷报!多铎已死在船上,汉岱也在北岸被斩杀,纳塔克、苏拜等人全都被歼灭于阵中。

  清军残部最多只有两千人成功北逃,西面、东面逃散的八旗兵不足百人。

  我已派人全力搜索,附近的乡勇也都动员起来,誓不放过一个鞑子!陛下,我们赢了,鞑子彻底败了!”

  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战果,朱慈并未表现出太多情绪的波动,他脸上没有得意的神色,反而显得异常沉稳镇定。

  他微微点了点头,语气冷静地说道:

  “玄著,沧州是朕亲自拿下的,北京那边,你先去,绝不能给鞑子喘息的机会。”

  朱慈此时的镇定与昨夜亲手处决洪承畴时的凌厉对比鲜明。

  昨夜,他亲手结束了那个叛徒的生命,眼中还闪烁着复仇的火焰,而此刻,他已经恢复了大局在握的沉着冷静。

  张煌言心中明白朱慈的意思,眼下,皇帝并不打算直接北上,主力军队也不可能贸然出关,但北京的收复迫在眉睫。

  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眼前的沧州之胜,而朱慈居然把这样至关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这其中的信任和期望显而易见。

  当然,最终第一个入城的,自然还得是皇帝陛下。

  张煌言深知此事责任重大,毫不犹豫地跪了下来,语气坚定: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朱慈看着他,微微一笑,赶忙将他扶起:

  “去吧,将鞑子逐出关内,莫让他们有片刻喘息的机会。”

  张煌言闻言,心中感慨万分,喉头一阵哽咽,强忍住激动的泪水,郑重应道:

  “臣谨记陛下教诲,必定竭尽全力!”

  朱慈拍了拍张煌言的肩膀,目光深邃地望向北方,仿佛在思索着更远的未来。

  他轻声吟诵起一首千古名诗,低沉的嗓音回荡在清晨的微风中: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清晨的阳光逐渐洒在大地上,战场的血迹随着风的吹拂慢慢干涸,沧州的硝烟渐渐散去。

  大明,正等待着他们去收拾残局,重振河山。

第284章 各方

  沧州城陷落的五天后,原本还在负隅顽抗的山西残余绿营兵们,纷纷倒戈,不少绿营军将领,被部下反绑,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降。

  李过当即派遣李来亨和塔天宝率领两营兵马前往山西各城,接收降兵,随后亲率主力部队猛攻太原。

  两日后,大同等地的山西守军,也陆续分批投降。

  李过的主力军队与数万投降的绿营兵一起,彻底围困住了太原城,而城内的守军,一开始还不信北直隶即将全线收复。

  可这样被困城中,他们也彻底陷入绝境。

  城内气氛愈加紧张,兵荒马乱,满目狼藉。

  太原城中,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乱兵,纪律荡然无存,城内百姓人人自危,大多躲在地窖中,不敢露面。

  由于姜镶已经投降,并被押到了太原,而城中的守军,纷纷放弃了抵抗,军队纪律失控。

  于是乎,无可避免的,城中的烧杀抢掠愈演愈烈,死伤百姓,数以万计,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等到山西各地的大明援兵纷纷赶到,特别是带来了无可置疑的,沧州城破的消息。

  这一消息迅速瓦解了城中守军的最后一丝士气,大量士兵放弃抵抗,或是缒墙逃亡,或是原地投降。

  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投降的山西军与城内乱兵合谋,企图挟持姜镶以求立功。

  原本姜镶心中尚存一丝逃脱的幻想,但眼见局势危急,连他身边的亲兵也有人开始背叛,投靠敌方。

  他只得在几名忠诚的亲兵护卫下,退回府邸,死守不出,整日惶惶不可终日。

  李过在养子李来亨的协助下,得到了城内反正官兵的指引,很快便带兵突入太原城,直捣黄龙,最终亲手擒拿了姜镶。

  为了震慑其他地方势力,李过下令将姜镶押往太原城的刑场,施以千刀万剐的酷刑,并将姜家在山西的所有亲眷满门抄斩,以示威慑。

  太原城破后,率兵进入山西的常登贵,深知太原、西安和潼关的重要性,但他并未急于争功,也未急于插手。

  他原本就不是那种急于邀功请赏的人,更何况陛下早已给他传书告知国事之大,战后回南京再议。

  常登贵作为朱慈的心腹,他的心思远不在争夺天下的荣誉之上。

  在战局之中,他早已得到了明确的指令,制定好了应对各部投降绿营军的策略。

  相比那些野心勃勃、急于扩充实力的人,常登贵显得异常沉稳。

  真正的天下大事,需要智慧与时间来谋划,而非简单的杀戮与掠夺。

  常登贵的眼中,更多是放到了塞外的蒙古鞑子身上,他们的胜利若是不能提防后者,不过是暂时的风光。

  不过,蒙古鞑子现在接受了部分八旗,绿营军溃兵,实力虽得到了加强,但他们的内部一直都有裂痕。

  但那些部落对关内的虎视眈眈,终将成为未来的威胁。

  而此刻的常登贵,只需静静地等待,观察着局势的发展,他相信,陛下的策略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时的太原城,依旧笼罩在战火的余烬之中。

  城墙之上,战旗迎风飘扬,城下的百姓在废墟中苟延残喘。

  而胜利的背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太原的局势不过是这场乱世纷争中的一环,常登贵冷眼旁观,等待着局势最终的演变。

  .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街道上早已不见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

  满清的近万大军与十几万族人开始了艰难的撤离,他们放弃了那些老弱病残者,带着这段时间劫掠而来的二十几万汉人奴隶,匆忙启程,准备返回辽东。

  在此之前,他们抓捕了数十万汉人包衣,将这些人作为奴隶使用。

  然而,随着北直隶义军的不断反抗以及部分包衣的内应,许多奴隶成功逃脱了清军的魔爪。

  多尔衮原本期望中的“三光政策”在这片土地上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起初,清军突袭了北京城周边的两府,趁着百姓们猝不及防,劫掠了大批物资和百姓。

  然而,随着各地义军的奋力抵抗,特别是在反正绿营的坚定守护下,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军的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让这个本就兵力紧缺的军队心生惧意,再也没有了之前那种气势汹汹的进攻意图。

  满清军队只得屈服于现实,开始转向劫掠那些来不及逃跑的乡村百姓,但他们所获已然甚微,远不及预期。

  此时此刻,皇极殿内的气氛凝重。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站在殿内,面色阴沉,双眼布满血丝,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困惑。

  多尔衮曾经一度在想,等自己有了儿子,是否应该称帝,但如今,这个念头早已被一次次的失败所摧毁。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几乎失去了统治的威望与信心,若不是因为宗室中的几位核心人物阿济格和多铎先后去世,他早就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

  即便如此,他也明白,清军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辽东能否顺利退回,都是一个未知数。

  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朝这个曾经支离破碎的王朝,明明已经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为什么到头来汉人的反抗力量反而愈发强大?

  那些曾经向清军投降、剃发束辫的百姓,为何如今又纷纷举起反旗?

  局势何以在短短数月间,从胜券在握转变为如今的溃败?

  多尔衮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疑惑与愤恨。

  他缓缓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可脑海中依旧翻涌着不甘与无奈。

  他曾是满清的英雄,带领军队南征北战,为这个新兴的王朝赢得了无数荣誉。

  然而,如今,他却站在败局的边缘,眼看着曾经引以为傲的战绩在逐渐崩塌。

  “主子,时辰到了,该动身了。”站在他身旁的贴身太监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声音依旧尖利刺耳,却带着一丝不安与急切。

  多尔衮闻言,脸色一沉,睁开眼,眼中的疲惫和失望一闪而过。他

  站在皇极殿的高台上,脚步沉重,却不得不迈出。

  就在踏出门槛的那一刹那,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这座他曾经梦寐以求、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想要占据的宫殿。

  这座象征着权力和荣耀的建筑,如今看在他眼里,却变得那么遥远而陌生。

  他心中顿时升起一种复杂的情感,这座宫殿,曾经是他权力的象征,是他梦想中能够成为天下共主的舞台。

  然而,如今他只能带着满腔的遗憾与愤怒离开,甚至再无机会踏入这里。

  “走吧。”多尔衮低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力感。

  他转过身去,不再回头,步伐匆匆地离开了皇极殿的台阶。

  风在他耳边呼啸而过,他的脚步渐渐急促,心中仿佛有一股寒流不断涌起。

  “大清没了,大清没了……”他嘴里喃喃道。

  这句话像是一道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心头,成为他最近频繁做的噩梦。

  这种噩梦挥之不去,仿佛在提醒着他,那个他曾费尽心思去巩固的江山,正在一点一点分崩离析。

  随着他一步步远离皇极殿,清军的队伍也开始缓缓行进,肃穆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北京城外的道路。

首节上一节23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