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陕西,山西等地,也不过是因为地方军头助纣为虐,一直没有爆发反清起义,等到那些军头也看清了清廷的面目,纷纷开始行动,这两个地方同样是抗清起义不断。
只是,这些互不统属,各自行事的义军们,很快就被清廷各个击破了,部分残兵败将撤入秦岭,最终成为了“夔东十三家”的一部分,坚持抗清二十年。
如今,看到山东和河南的义军迅速发展,朱慈的信心也随之得到了鼓舞,他在南京重建大明,便是树起了一面旗帜。
不过,无论是赣北,还是山东,那些旧派军头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军队,依旧存在各种明争暗斗,高杰和黄得功在天子脚下,还算收敛,但也同样各存心思。
“多铎应当是马上就要撤了,议和一事绝对没有得到多尔衮的同意,他这是在和朕耍心眼子。”朱慈嘴角微微扬起,冷冷笑道:
“何腾蛟的捷报送来才几天?阿济格派出的塘马绕那么一大圈,不会那么快,从北京到凤阳,一来一回,没有十几日,更不可能,看来他真的是急了。”
“陛下,这虽然是诈和,但亦可用来做文章。”张煌言忽然出列,朝着朱慈拱手抱拳道:
“多铎必定是私下悄悄进行的,应该大部分清军都还不知道内情,若是咱们主动宣扬出去,必定能对其在军中的威望,造成不小的打击。”
“多铎一个人做的,这怎么可能?”常登贵怀疑道。
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他看来至少应该是军中有部分人支持才能做,否则一旦东窗事发,那多铎就完蛋了。
“此事就算不是他一个人主导,只要鞑子军中的那些士兵们不知道,那传开了便一样能影响到鞑子大军的士气。”张煌言随即又道。
朱慈点了点头,张煌言因为职责问题,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对此是十分赞同的。
“说得没错,多铎越是小心翼翼,朕便越要扒下他的遮羞布,让他进一步失去威信,清军便会彻底失去分寸。
另外,多铎派来的那三个送信使者,好好审问他们的底细,同时打探一下清军当前的军心士气。这三人若原本是我大明官员,投清叛国的,立刻斩首,悬挂于城楼上示众。”
周世显闻言,立即拱手应道,那三人选择正被锦衣卫看押着,已经开始了第一轮审问。从他们的口中,能挖掘出不少最新的军情。
而后,朱慈便开始了全面反攻的军议部署,由陈福介绍大军的反攻计划。
陈福得到朱慈的眼神示意后,当即拿起了桌上的那根细长竹枝,环视一圈,然后在地图上一边指点,一边大声讲解道:
“根据最新反正逃到城中的士兵反馈,清军大营中的粮草弹药已经只能支撑二十几日,而因为近日来的连续降雨,那些民夫集中的大营中,还出现了疫病,清军中现在是人心惶惶
现在,根据汇总到的军情,经过此前的论证和商议,目前出兵反攻的时机已到,此次反击的目标是击杀两千到五千清军甲兵,消耗清军有限的兵力,巩固江淮守卫战的战果,进一步摧毁这支南下清军的作战意志。
我大军的全面反击将分为三个阶段,以确保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同时也避免清军的回马枪。
第一阶段,是针对城外清军筑起的土墙,通过夜间的不断试探突袭,确定土墙后的清军兵力,由此获得清军的撤退进度,确定反攻的时机。
清军此时依旧部署主力在城外的壕沟阵地中,此阶段的作战,以小规模破袭为准,要求速战速决,绝不恋战,更不能发生大战,同时将使用城中最后一批火箭,干扰清军,减少清军反击造成的伤亡。
第二阶段,是确定清军开始将壕沟阵地中的兵马撤出之后,利用清军撤退时的混乱,发动大规模突袭,引发清军的大溃败。
这一阶段,城中的各部兵马轮番出击,尽可能利用混乱,杀伤清军,特别是那些八旗甲兵,最好能激起士兵的反正,加速清军的撤退。
第三阶段,是迫使清军主力扔下辎重撤退之后,与其断后兵马的决战,此时将会调动水师助战,以免清军主力利用机动优势北逃.”
第117章 提前开战
锦衣卫审问结束之后,周世显立即按照朱慈的命令,将那三个多铎秘密派遣进城的使臣,全部绞死,尸首悬挂在了洪武门的城楼上。
不仅如此,他还和张煌言一起,延续此前的攻心骂战,通过士兵在城墙喊话的方式,直接将多铎派遣使者,秘密求和的事情暴露了出去。
当然,他们宣读的那封“求和书信”,是由张煌言安排人伪造的,书信中的多铎言语表现都十分卑微,同时还和此前他是皇太极私生子,勾结多尔衮,孝庄谋害兄爹的事情串联了起来。
于是乎,多铎这个早已经谣言傍身的所谓王爷,此番行径在那些守在城外壕沟阵地中的清军甲兵听来,完完全全就是意图勾结明廷,谋朝篡位。
而多铎又确实派了密使入城,那三个所谓的密使,如今还全都死了,他这完全就是黄泥掉裤裆,根本说不清楚。
他原本还以为,朱慈会将计就计,然后他便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万万没想到对方那么阴毒,直接把桌子掀翻了,完全不给他操作的机会。
但图赖毕竟老辣,随即倒打一耙,指出那三人都是明廷的卧底,但迷途知返,最终被大清感召,前往城中递送假情报,没想到被明帝发觉了,最终为了社稷壮烈献身。
而不等众人多说什么,图赖又立刻请战,要亲自率领大军强攻,为三个忠臣报仇,以示大清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忠臣枉死。
这样的事情,他见过太多了越是自大狂妄之人,便越容易在遇挫之时自乱阵脚,为了挽回所谓的损失,做出糊涂的事情来。
只是,图赖实在没想到,一向狡猾聪慧的多铎,居然就是这样的人,还瞒着他背地里搞出了这样的昏招。
若明帝真的被逼无奈,想要议和,那借着议和的由头,巧设圈套,那确实可行,但这几个月来,明帝又有哪一点表现出来了?
而图赖的这一番反击连招,张煌言也颇为意外,甚至不由得心生佩服,居然硬生生把多铎从政治性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但清军也因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一轮不得已发动的强攻,最终损失了数百甲兵和包衣,还有近千民夫,可依旧没能取得什么进展。
不过,战场之上的阴谋诡计,始终只是小插曲罢了,随着多铎意识到自己的所谓妙策,完完全全就是一厢情愿,自取其辱后,当即听从图赖的建议,开始部署大军的撤退。
而且,他还按照图赖的意思,准备将断后的兵马扩充,从实力最强的四个旗中,各抽调了一个甲喇出战,确保明军无法在任何一个方向取得优势。
随着清军不再遮遮掩掩,直接明牌,撤军行动也开始加速展开,多铎,博洛,尼堪,图赖等人开始设法鼓舞大军的士气,尽可能地恢复军队的战斗力。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消除全军上下当前对明军愈演愈烈的畏惧心理,以及压制那些投降的明军,闯军士兵,还有民夫们的蠢蠢欲动。
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图赖和博洛亲自领兵出营,压着数千民夫轮番攻城,孔有德也押着炮兵助战,几人利用兵力优势从凤阳城的南面和东面同时攻击,两次突破了外围的那堵土墙,并一度攻到了两堵土墙之间的壕沟之中,但又很快被击退。
而在朱慈的部署下,城中的殿前军和京营同样开始频繁出击,并利用清军攻入土墙之内,来不及部署防御的机会,在城墙火器的掩护下,发动较大规模的反击。
双方的交战都超出了一开始的计划,清军的这些突破虽然极好地掩护了外围阵地中的辎重撤退,但兵马损失进一步扩大。
明军也在此后的频繁夜袭中损失颇大,为了能坚持既定战略,同时保存实力,陈福和常登贵很快调整了战略,倚靠城墙上的火器,不断消耗强攻的清军。
而清军不惜人命的打法固然十分奏效,攻城行动进展得前所未有的顺利,特别是第一堵土墙最终攻破了两处,使得清军的士气迅速提升。
但图赖和博洛恢复大军士气的计划虽然看起来不惜人命,实际上也仅局限于突破第一堵土墙。甚至,便是第一堵土墙,清军也只是短暂突破了一阵,然后就被驻守在第二堵土墙和城墙的明军打退了。
而再往后的第二堵土墙,因为清军的火炮无法覆盖,基本上完好无损,而且还要比第一堵土墙高大得多,两堵土墙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掩护,需要甲兵亲自上阵冲锋。
这是两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了一道最终无法攻破的土墙,牺牲珍贵的甲兵。
朱慈自然也不会有丝毫让步,他继续压上大军,甚至开始大规模下发武器,动员此前在城中挑选编练的民夫上城,依靠坚城消耗着清军的实力。
而在这期间,北面兖州,归德,开封,徐州,甚至是亳州等地,都不断传来捷报,多铎此前虽然派出了一支兵马北上支援,但他很明显低估了这些地方的明军力量,此时依旧疲于奔命。
在清军连续进攻的第五日,多铎又收到了开封等地出现叛军的消息,同时兖州告急,归德告急,亳州同样告急。
不仅如此,河南东面,汝宁府方向也开始出现明军的身影,甚至兖州府的几路明军都开始往西转移,极有可能是要突袭开封府,进军中原。
再然后,便是黄得功统领的大军此时正在亳州,蒙城之间的广阔土地上疯狂袭扰,不断袭击清军的运粮车队和船只,这严重威胁到了清军的后路和补给。
为此,多铎不得不提前派一支精锐骑兵撤到亳州和蒙城之间展开反击,但他没想到黄得功居然一点也不害怕,依旧不断出兵袭击。
朱慈收到北面传来的最新军情的同时,江西方面,何腾蛟也不断汇报着阿济格大军的动向,周边的局势日益好转,这使得他的信心更加充足。
而多铎无奈之下,只能再度往北面增兵。
毕竟,他如果就这样直接领大军撤回归德,确实不稳妥,更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和计策,全都白费了,特别是大军的辎重,也会全部丧失,这需要数年才能补足。
多铎,博洛,图赖等人,此时心里都已经不存着能够重创明军主力,挽回败局的念头。
但他们实在担心,这是朱慈的疑兵之策,而他们一旦撤得匆忙,必然会被朱慈趁机攻击,到时候损失同样会不小。
毕竟,这个时候,明军还剩几分实力,是不是又从南面各省,通过海路汇聚了大军,他们根本无法提前侦察清楚。
而朱慈其实并不愿意直接领着兵马堵在清军面前,和他们堂而皇之打一仗,他更希望在背后追击,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大的战果,同时摧毁清军的战心。
至于清军的撤军计划,其实朱慈已经根据他们的调动,推断出了个大概,这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清军想要井然有序撤离,八旗兵或许令行禁止,但那些汉军,就不会乖乖听话了,这些都是多铎等人无法控制的变数。
否则,清军在撤退途中一旦出现意外,极有可能因为惶恐而崩溃,甚至一溃千里。
在这个军队体制和指挥都还十分落后的时代,撤退之中的士兵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便是原本的胜利之师,在没有溃败的敌军主力前撤退,也必须小心翼翼,更不要说是刚刚才恢复士气的多铎所部清军了。
朱慈对于清军的撤退计划并不看好,但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让路振飞在北面做出了扩大攻势的样子,并让兖州和凤阳北面的几支兵马继续展开突袭,逼迫多铎加速撤军,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和清军主力正面堂而皇之的对决,明军不占兵力优势,但如果是依托江河城墙,围攻清军偏师,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时,朱慈已经收拢了包括殿前军,南京京营和凤阳标营在内的,凤阳城内建制比较完整的部队,并从原本凤阳城内近两万卫戍部队中挑选了三千多精悍补充,如今单单是能出城野战的步军,就超过一万。
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天骑营骑兵和京营各部骑兵,经过这段时间的轮番出战,他们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之后用他们来追击清军,明军将会拥有更大的优势。
这一万多经过了大战洗礼的强军,便是此次反击战的关键了,此前江北大战缴获的数千匹优良战马,使得明军拥有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了清军。
多铎对于明军实力,特别是朱慈整训出来的两支大军的错误判断,是其屡战屡败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现在多铎已经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否则,他也不会这般小心翼翼。
而随着明军在北面的频繁动作,他的信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图赖也同样如此,两人面对明军的全面反击,信心都没有他们曾经自以为的那么坚定。
图赖并不是对八旗甲兵和各级军官没有信心,而是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对多铎这个大军统帅,还有那些汉军不放心。
这些人毫无战心,只是慑于军法军纪,不敢明言而已。诸将此前在军议上的表现和这段时间频繁发生的逃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时候,明军不按常理出牌的频繁夜袭,而且每次都是速战速决,杀了就走,使得这种情绪在清军中,被急剧放大,甚至影响到了这个战场老将的判断。
面对明军愈来愈频繁的出击,图赖和博洛联手进言,多铎随即又在军中召开了紧急军议,并最终决定提前撤退,不给明帝可乘之机。
而图赖也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留下断后,他将亲自领军压阵,以确保各部能够按计划行动,这是撤退行动得以成功进行的关键,他们并不知道明帝还有多少兵马,一个个心里都颇为慌张。
在这样严峻的战场局势之下,多铎,图赖,博洛等人,都已经不由自主地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
很快,撤军提前的命令便开始传到了中下层的军官之中,孔有德也来到了炮兵阵地上,开始吩咐麾下将士提前准备,这上百门火炮想要运走,可不容易。
漆黑的夜色下,孔有德站在一个土台上,举目望去,完全看不清楚壕沟阵地里的兵马情况,视野中只有一些用木杆挂着灯笼和燃烧着篝火,以防范明军夜袭的地方,才能勉强看到一些巡逻的士兵人影在晃动。
“这明帝怕是也快要出动大军突袭了,前前后后袭扰了那么多天,总该来个决断了,图赖都已经打累了。”孔有德从前方星星点点火光的阵地中收回目光,叹了口气道。
“王爷放心,明军派来袭扰的哨骑并没有察觉到异常,他们今晚同样照常出击,然后又都被图赖部署的骑兵打退了。
壕沟里的那些八旗马甲虽然撤出了一部分,但就这几个明军骑兵,想要突破,也是不可能的。除非.”线国安抱拳道,但最终还是没把话说完。
而两人说话间,前方原本漆黑一片的壕沟阵地边缘,忽然一声爆响炸起,这是有人踩到了地雷弹。
不过,一团爆炸的焰火残影闪过之后,旷野又恢复了原本的平静,明清双方都没有任何表示,就好像早就习以为常了一般。
孔有德丝毫不注意那声爆炸,紧接着又道:
“今晚连夜吩咐下去,明天一早就开始收拾,图赖这个老狐狸的判断绝对不会错的,明帝很快就会发起总攻,咱们能早走一天是一天,留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命就丢了。”
“王爷放心,兄弟们早就做好准备了,那些明军实在太狠了,七天袭扰了九次,那些八旗兵看起来好像要熬不住了,现在又陆续撤了下去,兄弟们都不傻,知道要出事了。”
线国安压低了声音,眼珠子一转,随即又悄悄道:
“王爷,你说北面的明军,是不是真的有好几万,鞑子是不是快要撑不住了,我看这局势明显不对啊!”
孔有德闻言,当即瞪了线国安一眼,但并没有说话,而是扭头左右看了看,确定四周没人之后,才幽幽道:
“局势是不对,但也没坏到那个地步,阿济格在西面是连连大胜的,只不过是打累了,没有继续打罢了。
北面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实没几个兵,否则直接北上去攻北京就行了,到时候多铎撤得比谁都快。明帝现在看起来很强,但兵马应当十分有限,离鞑子撑不住,还远着呢!”
线国安听罢,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连连点头,刚想说什么,南面又响起了一阵轰鸣声。
“轰,轰,轰”
原本同样漆黑一片的南面平野上,突然红光连闪,一支支火箭拖着红色的尾焰,呼啸着扑向了清军的壕沟阵地。
城墙上明军一次可以发射五十多支火箭,七八轮齐射下来,射出的火箭便基本插满了城墙对出的壕沟阵地内外,虽然其中大半都插在了壕沟前的土墙上,但剩下部分对壕沟和土墙后的那些八旗兵造成的打击,已经足够了。
清军的壕沟阵地前方,喊叫哀嚎声瞬间响起,清军此时的反应熟练得不行,军官迅速弹压混乱,受伤的甲兵被立即转送到后方,另外一些原本躲在坑洞里的甲兵则是迅速补充到相应的位置。
不过,此时依旧留守壕沟阵地中的各级军官,对于明军的频繁袭扰,就表现得有些不耐烦了,一些军官看到那些在黑暗中转运伤兵,跑得有些慢的民夫,上去便直接一刀。
在清军看来,这些拖着红色尾焰的火箭,根本就是来索命的,前方的土墙根本阻挡不了,有一些火箭能飞出两百多步,落地之后还会爆炸,简直就是噩梦。
额图浑看着前方土墙上,好几支插在墙头的哑火火箭残骸正在燃烧,脸上的神情并没有任何变化,这些明军不是第一次发射火箭袭扰了,此前几次发射之后,还会趁着清军陷入短暂的混乱,展开突袭。
现在,清军在多次交战,付出了上百甲兵的代价之后,已经逐渐掌握了应对的办法,额图浑甚至都已经习惯了火箭的声音。
不过,明军的骑兵不多,甚至很多时候只是扩大混乱和声东击西的前锋,对清军的威胁并不够大,也无法迅速扩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