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87节

  武将的权柄,朕不会放纵,但将士的地位,朕也绝对不允许如同乞丐一般,武将更不是文臣的附属,文武皆是我大明的柱梁。”

  感谢书友“随便X”的打赏。

  PS:最近事情比较多,时间有点紧张,作者菌将更新时间往后调整一个小时,后面更新都改到22:00点,书友周知。

第123章 讲武堂

  清晨,镇江北面,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金黄色的光芒洒在辽阔的江面上,举目望去,一片波光粼粼。

  此时,数以百计的大小战船正安静地漂浮在扬州府运河入江口的波涛中,郑森率领福建水师大部,亲自护航。

  这些改良后的大型运兵福船,辎重船,还有两侧加装了二十门小型火炮的大船,以及鸟船,沙船,快哨,全都整齐排列在运河入江口的码头上,蓄势待发,船上无数面旌旗迎风招展。

  朱慈这次专门抽调了福建水师护驾西进,前往江西,同时还将郑鸿逵派回了福建,准备把郑芝龙召到南京,重新确立东南的海贸格局。

  今时已经不同往日,郑芝龙面对一个掌握军队,声威正盛的皇帝,完全没有反抗的余力。如果他不识抬举,郑家自然有人能替他体面。

  而郑芝龙也不是看不清楚局势的人,更谈不上顽固不化,相反为了保住富贵,可以一再退让。如今,他想要的东西,朱慈既能给他,也能毁掉,事情到这个地步,已经由不得他了。

  不过,朱慈如今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十分缺钱,对付这么一个钱罐子,自然不会直接用强。否则,他今后想要做其他的事情,就难了。

  运兵福船的甲板上,阳光透过船桅的旗帜,映照在了值守将士们坚毅的面庞上,他们身上穿着军服,目光十分坚定。

  朱慈这次带着西进的步骑兵有三千余人,全都是抽调自殿前军和京营的精锐,领兵的主将为陈福,营官有林昌峰,林昌福和李本深三人。

  他对于左良玉部和顺军东路军并没有多少信任可言,想要让他们接受改编,剥夺他们支配麾下兵马钱粮分配的权力,甚至抽调部分精悍兵将,组成新军,朱慈就得展示出强大的实力。

  这些骄兵悍将平日里跋扈惯了,早就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如今又立了大功,想要他们的兵马,就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

  相反,从原本历史上的表现来看,顺军余部接受改编之后,在何腾蛟,堵胤锡等人的统制下,反而对大明忠心耿耿。

  此起彼伏的鼓号声中,船队很快出发,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战船陆续离开码头。主舰上,朱慈站在舵楼的栏杆前,俯瞰整个舰队。

  过了一会,他扭头往南看去,脸上带着严肃的神情,眼神逐渐凝聚,南面水天相交,即便是那座为了防范清军由仪真渡江,在北固山后峰上修建的新城,也根本看不到。

  江风轻轻拂过朱慈略带疲惫的脸颊,让他颇有些心旷神怡的感觉,此时江面微波荡漾,波涛拍打着船体,涛声悦耳,远处一群水鸟正展翅翱翔。

  朱慈这几日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重建大都督府,改革兵部的机会,提升武将的地位,同时削弱此时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个利益团体的那几个所谓从龙功臣们。

  无论是俨然一派奸臣形象的马士英,还是自诩清流的吕大器等人,此时都热衷于联络地方,也有无数乡绅士子,主动前去结识巴结。

  当然,史可法,高弘图等人,依旧是高风亮节,但双方也各有各的站位,利用自身的职权,对亲近之人该行的方便,一个也没有落下。

  若是放任下去,接下来举行的科举,必将会出现朱慈不想看到的场面,而那些填充各部各司的官员们,将会成为大明体制改革的最大阻碍。

  大明的问题,不是杀几个贪官污吏就能解决的,任用贤臣干吏,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更不要说朱慈往后还要解决江南愈演愈烈的奴仆起义问题,整顿改革田粮商盐等各类税制,这些都直接和旧官僚的利益相抵触。

  朱慈到底不是满清,此时还没有一个独立于文官体系的八旗军事政治集团作为施政的基本盘,殿前军和南京京营虽然已经初具雏形,但还远不够强大。

  因此,他必须借着早期的温和改革,继续强大自己的基本盘,在那些未来案板上的鱼肉毫无察觉的时候,积蓄好足够强大的力量

  但大明文武地位的悬殊,远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朱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借文官集团中改进派的力,去打击那些顽固派。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军队,朱慈只要把军队牢牢把握在手中,他就能在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中,始终占据主动权。

  其实,崇祯当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他久在深宫,并没有亲自组建新军,而是委任一群不知兵的太监,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朱慈自然不会重蹈覆辙,左良玉麾下和大顺东路军还有一大堆能臣干将,他都必须亲自收服,亲自掌握。

  船队启航没多久,周世显便从来到了舵楼二层,朱慈所在的外廊处,锦衣卫已经送来了赣北和湘北各州府当前的军情,还有江南各地奴仆聚众起事的消息。

  “陛下,左良玉病逝后,左梦庚暂领其职位,但除卢光祖,郝效忠,吴学礼,张应元几人外,那些兵马强盛的军头,都没有理睬他,便是马士秀,如今也整日围在何腾蛟和马进忠身边。

  不过,马进忠,王允成,金声桓,徐勇,还有李国英等人,现在明面上听从何腾蛟的指挥,但背地里却在驻防的城池四处勒索乡绅,甚至派兵出城拦截粮饷。

  何腾蛟虽然知道,但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暂时不打算处置他们,他近来还派人去联络长沙的堵胤锡了,似乎对平江,浏阳的那支闯贼,很感兴趣”

  朱慈听完,微微点头:

  “他们背地里勒索乡绅,私自派兵出城抢掠州府钱粮的事情,御史早就已经收到检举。朕这次到九江,便是要将这些琐事,一并处理了。”

  他对马进忠,金声桓,徐勇和李国英等军头的表现并不意外。在原本历史上,这些人大部分都能轻易投清,心中对于大明,其实根本就没有敬畏。

  不过,这些军头跟在左良玉手下那么多年,本身又基本都是造反出身的,他们对朝廷有敬畏才奇怪呢!

  如今,一个个都在“南康大战”中立了功,当然是嚣张跋扈,甚至不把何腾蛟这个督师放在眼里。

  在原本历史上,何腾蛟是逃到了湖南整顿局势,最终依靠手下的一众幕僚,还有收编的顺军余部,顺利稳住了局势。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是清军的手下败将,大顺东路军还是各方眼中的国贼,何腾蛟作为将他们聚拢起来的朝廷大臣,威信要比如今大得多。

  这其实也就是何腾蛟此时打平江,浏阳等地顺军余部主意的原因了,顺军现在正是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若是趁虚而入,必定能招揽到一批效忠自己的人。

  朱慈自然能想到这一点,何腾蛟原本历史上是用收拢来的各地明军制衡顺军余部,最终靠着提拔顺军下层将领,排挤顺军高层,完成了对收编顺军的掌控,现在不过是倒转过来了而已。

  毕竟,他此前其实也是靠着这一招,完成了对原本历史上江北四镇的瓦解,组建起了殿前军和京营两支主力。

  “另外,马进忠,金声桓等部将士,清军撤离之后,便一直闹饷,要赏赐,陛下到了九江之后,他们恐怕会变本加厉,这些丘八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周世显担心道。

  “今后不要再将士兵叫做丘八,殿前军和京营的将士不许这么叫,其他各部将士,也同样如此!”朱慈眉头紧皱,出声呵斥道。

  周世显闻言,面上明显一惊,当即弓腰低头,拱手抱拳认错道:“臣遵命!”

  不过,对于马进忠,金声桓几人麾下士兵闹饷,朱慈倒是完全不以为意,他正愁没机会收拾这些跋扈的军头呢。

  “闯军那边的情况如何?”朱慈随即又问道。

  周世显看得出来朱慈更在意闯贼余部的招抚,所以当初特地下令锦衣卫查清楚明细。

  “陛下,闯军当前基本都在平江,浏阳一带,堵胤锡已经派人接洽,并和他们达成了君子约定,长沙城和岳州城中,分别驻扎着巡抚标营和两广调集的兵马,闯军应该不敢作乱。

  据堵胤锡派人接洽之后传来的军情,屡经挫败之后,闯军内部已无复当年之部署,曾与刘宗敏相并于闯军的田见秀,此时只剩部卒七千,披甲不足两千,加上留粮西安,失守武昌,几无威信可言。而原闯军右营制将军袁宗第,部卒更是仅剩三千,独挡一面的左营制将军刘芳亮所部也不过一万。

  但他们的部将刘体纯却有部众三万,刘体纯资历颇高,和李自成,张献忠都是同辈,其弟刘体统也有兵二万,二人合军五万,披甲至少八千。而原先的裨将郝摇旗,此时也拥兵四万,王进才更是号称拥兵八万。

  这些拥兵的将领对田见秀等人并不顺从,闯军当前已完全失去统一的指挥,只不过那些大将们名义上还保存着伪侯,伪伯爵位,但其实不过是各自为政,抱团取暖的松散同盟而已”

  “闯军余部还是剩下不少老兵的,这二十万人马精简之后,至少能收拾出三万大军,足够在明年守住岳州,长沙了。”

  朱慈听罢,满意地笑了笑,堵胤锡和锦衣卫的工作都做得很好,这一次,他绝对不会再让这支兵马四处流难,最终消亡。

  在原本历史上,何腾蛟,章旷等人对顺军余部怀着极深的敌意,但麾下的兵马又打不过这些残兵败将,这才被迫和对方达成了联合抗清的协议。

  但他们的治理能力,根本不足以利用湖南一省的地盘和财力物力,同时供养那么多大军,又没有军事上的才能,指挥这支军队收复湖北等地区,最终对大顺军实行了错误的分化和排挤手段。

  面对何腾蛟的打压和军事上的无能,田见秀,张鼐,袁宗第,吴汝义,甚至就是刘体纯,郝摇旗等人,都曾经在清湖广等地总督佟养和的招拢下,派使者至武昌同对方联络,要求安置,供应粮饷。

  但佟养和坚持要求顺军剃头,双方最终没有达成协议,这也使得数月之后,除了郝摇旗,王进才二部兵马留在湖南外,田见秀等东路大顺军将领都率部北入湖北,在进入荆州地区的李过,高一功等率领的西路大顺军汇合。

  朱慈对这段历史的细节并不够了解,但他知道钱粮是关键,湖南久经战乱,除非朝廷能直接控制半数田地,否则以一省之力,根本供养不了这几十万大军和随军家属。

  不过,现在南京朝廷有了权威,朱慈能统一调度南方的粮草财税,堵胤锡又提前准备了那么久,这倒不是大问题。

  相比起来,他现在更关心阿济格在武昌,襄荆等地的部署。

  “佟养和最近有什么动作?”

  “其目前和王体忠一起驻防武昌,正在招揽周边的闯军残部。不仅如此,这厮上任之后,便派出使者四处活动,对岳州,赣北等地文武官员和闯军余部都进行了招抚,许诺委以重任,似乎还派了使者,专门去和何腾蛟,堵胤锡接触过”

  “这一次,他恐怕就得白费功夫了,朕绝对不会让他得逞。”朱慈厉声道:“锦衣卫继续严密监视闯军余部的动向,让堵胤锡稳住他们,一切等朕到了长沙再说。”

  “是,陛下!”

  其实,佟养和此时和原本历史上的何腾蛟处境相当类似,本身并没有多强的实力,阿济格撤军前,将这个梅勒章京委任为“总督八省军门”,只留下了少量八旗兵驻守武昌。

  而湖北各地的驻防清军,几乎都是清军南下途中投降的顺军叛徒,主要以王体忠,郑四维为主,兵力相对而言十分有限。

  现在,朱慈惟一不能确定的,就是多尔衮还会不会继续强推剃发,他有感觉对方会根据局势,做出改变。

  如此一来,顺军各部中不少兵马,就不一定坚定不移抗清了,朱慈必须抢先一步,将这些兵马收拢到自己麾下。

  周世显汇报完王应熊在遵义,川南,重庆等地的部署之后,朱慈便立即做出了指示,一道道新的命令从主舰上发出。

  而朱慈也随即回到了舵楼下方的临时行宫,陈福正恭恭敬敬站在那里等候。

  “讲武堂的事情,有头绪了?”朱慈看到陈福,颇有些期待地问道。

  陈福跟着朱慈走进舵楼的房间里面,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拱手抱拳问道:

  “陛下,臣还没有头绪,这‘讲武堂’要用来培养军官,臣明白,但是如何培养,要学什么,谁来教,臣实在是没想清楚如何实行,这事怕还得让张总教导官来,他读书多,又懂兵法,做这些事情应该比臣要强。”

  朱慈看了看陈福,心想对方也是被逼到头了,否则不会把这个肥差拱手让出,张煌言从某种意义上,是分他权的人。

  “你刚刚的话里,有一句说得没错‘讲武堂’是用来培养军官的,但难道只是用来培养军官的吗?”

  “陛下还想借此改革军制,打造出一支强军。”陈福被那么一问,心中更加紧张,立马又出言答道。

  “看来你理解的还不够透彻,确实需要有人来协助,张煌言确实可以,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如今正被一众营官抵触,朕现在把他调到讲武堂,是为难他,很多人也不会服气。”

  朱慈顿了顿,然后又道:

  “陈福,你也是军中老将了,朕再问你,九边大军和八旗大军,有何差别?殿前军和京营,又与九边大军,八旗军,有何区别?”

  陈福领着部下从龙南幸之后,被朱慈放到了凤阳总兵的位置上,遏制刘泽清,高杰,黄得功三镇兵马。他既是从龙元勋,也是朱慈的心腹大将,但又不属于殿前军,位置十分特殊。

  但“凤阳保卫战”期间,他凭借着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朱慈的青睐,被火速提拔,职权一度在常登贵之上,如今更是跟着朱慈前往赣北,长沙巡视,其实就是为今后组建新军做准备的。

  他的军事才能在朱慈看来,远高于田雄,柏永馥等人,但和常登贵其实不分伯仲,而他胜于常登贵的地方,便是十分有主见,有魄力。

  换言之,常登贵更适合作为一个副手,在朱慈手下执行各种军事任务。陈福则是能够独当一面,更不用说了他手下的那些将领,经过大大小小十几场战斗,也已经培养了起来。

  而“讲武堂”,以及军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便是朱慈抛给他的第一个问题。

  “臣觉得,我朝的九边大军和鞑子的八旗军,差就差在大兵团作战上,若是千人对决,九边精锐并不比八旗弱多少。”

  陈福也是参与过无数场军议的,这个问题他自然清楚。但他也知道,朱慈想问的不是这个,而是将来组建的新军,如何才能胜过鞑子的八旗军。

  “但大兵团之间的作战,以此次江淮保卫战来看,须有殿前军,京营这样平日里便常常上万人马整训演练,令行禁止的兵马,各营主将都能听令,不擅自撤军溃逃,全力以赴。

  此前九边大军屡战屡败,便是因为各营平常只有几百人,上千人的实战经验,突然几十个大营汇聚起来,共同作战,必定手足无措。

  鞑子自祸乱辽东以来,每次出动,都是数万,甚至十数万人马,骑兵又占据着机动优势,自然能胜。

  陛下在此次江淮保卫战中,一直巧妙利用城池和河流,消除八旗马甲的机动优势,同时控制战斗的规模,每一战两军的兵马都不过万,也正是基于此原因。”

  朱慈听着这些他在历次军议中,早已经说烂的陈词滥调,并没有生气,很多事情就是说了很多次,也有人不得要领的。

  他朝着陈福点了点头,然后道:

  “这次大战,朕已经证明了,只要装备和训练不差,咱们的兵马,是不比鞑子差,甚至还有将士近战肉搏,要胜过鞑子。

  至于每一营的兵马训练,殿前军和京营的各部将领军官,都是有能力的,问题出就出在如何将这个能力进一步提升,把兵马练得更强一些,以及你们这些将领,如何教会手下的军官,指挥更多兵马。

  这个,便是朕设立‘讲武堂’的意义了!”

  陈福听罢,好像明白了,但又好像没有明白,神情有些发怔。

  朱慈看着他的样子,笑了笑,又继续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们若是都识字了,将自己的训练新兵的心得,领兵行军的心得,指挥作战的心得,都总结出来,传承下去,不断完善,最终一定能优化练兵之法,领兵行军之法,指挥作战之法。

  今后,局势战略是一科,伏击战,遭遇战,追击战的战术各是一科,战兵是一科,火枪兵是一科,骑兵,炮兵,甚至夜不收也是一科,讲武堂各司的架构,不就有了吗?

  现在朕要你们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慢慢去建立大明的军政培养系统,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专业军事知识的传承和积累。

  只有各军的将领,军官们都有了这些专业军事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我朝大军才能在某个时刻,最终实现对清军的绝对战力碾压。”

  而如此明示之下,陈福当然明白了,他不是笨人,只不过一介武夫,刚刚认了一千多字,对于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时间无从下手罢了。

  但现在,他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用更短的时间,更高效的办法,训练出更强的士兵,军官,甚至是将领!

  当然,他现在还没意识到,这一套思想所代表的新体系,以及这个新体系所带来的力量,对于此时的八旗军来说,是跨时代的降维打击。

首节上一节8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