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90节

  马进忠和王允成闻言,心中都松了口气,两人都有些喜出望外,完全没想到朱慈不仅不是要收了他们的兵马,还要给他们补充粮饷战马,当即齐齐下跪谢恩。

  毕竟,马进忠可没有一千骑兵,刚刚不过是习惯说大话了而已,要是真的要清点兵额,并由此核发军饷粮草,他能贪的银子,也就少了。

  王允成听到朱慈提到邓,心中还颇为紧张,崇祯八年的兵变,邓越墙坠地而亡,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到后期也多次差点被朝廷擒杀,都是左良玉护住了他。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慈要首先给左良玉定性了,这些人要是真的按大明律来,全都得千刀万剐,但事情不能这么做,特别是当前这种局势下。

  这些事情若是真的要算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心惶惶,把这些抗清的有生力量,逼去投清。

  朱慈想要重建君臣之间的信任,就得在这些当事人面前,和过去做一个彻底的分割。同时也要借着如今这个大好的机会,重新立下规矩。

  崇祯一朝发生的事情,他可以不计前嫌,一笔勾销,但若是谁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阳奉阴违,就得以雷霆之态,立马处置。

  朱慈以首级示威,又依次安抚了面前的一众将领之后,再度缓缓开口道:

  “此前朝廷钱粮紧缺,内阁议定了楚镇兵马十万,除地方供给外,还需朝廷拨饷一百七十万两,但清军南下,闯贼作乱,这期间朝廷虽然也有拨付,但终究是杯水车薪。

  朕在江北击退了多铎所领的大军后,便立即责令高阁老筹备,很快就会将钱粮运抵九江,作为今后训练大军的储备。

  至于此战大胜的赏赐,朕早已经随船一起运来了,这几百艘舟船,朕可不只是运了几千兵,两千首级!”

  众人闻言,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甚至何腾蛟心中已经开始有了谋划,钱粮的事情,一定是他来分配管理,朝廷拨付的钱粮越多,他的权力必然也就会越大。

  朱慈此前说那么多,其实都只是鼓励安抚,并非涉及到最根本的财权和人事,包括何腾蛟在内的一众文武官员们,虽然都被撩拨得心中激动,可也都还相对平静。

  但现在,朱慈真的要掏出钱粮来了,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些可都是官场上混迹多年的老油条,哪些是好听但不中用的话,哪些才是真的出钱出力,他们听得出来。

  “不过,在赏赐之前,朕还想亲眼看看我大明的精兵强将,阿济格可是鞑子的名将,鳌拜也素来以强悍凶猛自称,都不是好打的,诸位能击败他们,属实不简单。”

  朱慈一边说话,一边看着面前这些脸上神情急速变化的将领们,心中更加坚定。他亲自来到赣北,就是因为清查兵额,整顿左镇兵马这件事情,没有其他人能做到了。

  “朕这次也把殿前军带来了,何腾蛟,你尽快拟定一个可行的时间,尽快召集赣北的各部兵马,朕要在九江城的军营中检阅大军。

  马进忠,到时候把你的一千骑兵,全部带上,左梦庚,你的两万大军全部带来自然是不成的,地方还需要卫戍,将你的两个亲军营带来,朕看你呈递上来的军饷申报奏书,那两个亲军营也有五千多战兵。

  金声桓,李国英,徐勇,你们.”

  此话一出,下面的一众武将就不淡定了,这是要查验他们的兵马,扒他们的底啊!

  而且,这还不只是查验清点兵马那么简单,眼前的这个年轻天子,很有可能是要利用钱粮,把兵马的管制权力,彻底收归朝廷。

  换言之,朱慈这一番操作,已经触及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此时一众武将个个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但朱慈不是来和他们商量的,而是来通知他们的,见状随即又道:

  “大阅兵之后,朕后续会到诸位将军的大营中亲自赏赐将士,倾听将士们的所求所想,为今后安置将士们的妻儿提前做准备,为将士们沙场立功,解决后顾之忧。

  何腾蛟,此事你务必安排妥当,朕之后还得前往长沙,处置闯军残部,堵胤锡一个人在哪里,始终是压制不住那几十万闯军的。”

  “是,陛下!”何腾蛟当即拱手抱拳应道,神情中掩饰不住的得意。

  要知道,清查兵额,遏制各将领在粮饷方面的漫天要价,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否则每一次要打硬仗的时候,这些军头都以粮草不足为由,拒绝出战,而他还无可奈何。

  一众将领此时都心中发虚,朱慈的语气不容置疑,何腾蛟为首的一众文官,都不可能在这种事情支持他们。

  而他们一时间也都不敢忤逆,只能跟着何腾蛟拱手点头称是。

  朱慈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在安排了阅兵和入城的其他事宜之后,随即便让除何腾蛟之外的其他人,全都退下了。

  何腾蛟在这次召见中,也慢慢察觉到了不对,朱慈表面上文武共同召见,大大提升了武将的地位,甚至还有要打压文臣的意思,但实际上恐怕只是为了让那些武人放松警惕。

  如今,朱慈让所有人退下,偏偏只留下了他一人,更加使得他坚定了这一信念。

  等到其他人全部退下,屋内只剩下了林昌福之后,朱慈一改刚刚的态度,对着何腾蛟道:

  “云从啊,刚刚委屈你了!”

  “为陛下,为大明,为社稷,臣不委屈!”何腾蛟一时感慨,不过嘴上还是大义凛然。

  朱慈点了点头,又道:“今日,朕唱红脸,就可怜云从唱了白脸。”

  “只要大明的军中,还有这些骄兵悍将在,臣便是一辈子唱白脸,当那个恶人,也心甘情愿。”何腾蛟表现出了坚毅的神色,“只是陛下九五之尊,却要和这些卑劣的武人周旋,这实在是臣的过错!”

  “这种事情,无论如何,都绝对怪不到云从的头上。武将猖獗跋扈,私兵自用,甚至割据一方,由来已久,云从能将他们压制住,为大明挡住清军,已经是莫大的功劳了。”

  朱慈眼神真挚地看着何腾蛟,然后轻轻叹了口气,又继续道:

  “但这种事情,是必须要解决的,而且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否则定会后患无穷。”

  “陛下英明。”何腾蛟对着朱慈拱手抱拳道:“借着这次阅兵和赏赐,正好将这些不知好歹的武夫,全部查清楚,查干净。”

  但他很快又皱起了眉头,担心道:“不过,臣担心.”

  “担心什么?”

  “臣担心马进忠,徐勇等人,会暗中使手段,阻挠陛下清查兵额,特别是阅兵赏赐之时,那些丘八跟着他们多时,得了不少好处,若是几人背地里使坏,怕是”

  何腾蛟故意说到一半,装做了不敢说下去的样子,他知道那些武将不会这么轻易配合,把自己的老底交出来,但也知道他们其实不敢明目张胆做什么,更做不了什么。

  朱慈这次是带了三千兵马和官员来的,而这些武将在左良玉病逝后,便各自为政,很容易各个击破,更不要说赣北还有他和袁继咸的两个标营。

  而且,他刚刚看到朱慈一步一步将他们引诱进陷阱里面,就知道这个年轻的陛下,手段不凡,这几个武将,不可能是陛下的对手。

  但作为一个忠臣,此时此刻要说什么,要做什么,并不取决于实际情况如何,而是取决于他要表现出怎么样的忠心。

  “他们若是敢有所阻挠,朕定不轻饶。”朱慈冷冷笑了两声,然后又道:“这个时候,周世显应该已经带着他们往那艘装满首级的战场去了。”

  何腾蛟闻言,也有些好奇,两千个首级搭在一起他不是没看过,但两千个鞑子的首级,他还真的想见一见。

  南康之战后,收集来的鞑子首级分到了各城,还出现了各部争相抢夺的情况,他只看到了九江城上的几百级,甚至为了壮大声威,他还下令金声桓将水战打捞上来的那些敌军首级一起摆上去。

  不过,朱慈并没有在这一点上过多停留,他随即向何腾蛟询问起了江西和湖南各州府的财税情况。

  军队的整肃,并不是大手一挥,雷厉风行清查兵额之后就完事了。如果没有后续的粮草装备,不能通过提高军饷,确保士兵的后勤补给,军队的清廉,那所谓的整肃,就是一个笑话。

  说到底,朱慈还是需要钱粮,这才是确保整肃左镇兵马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对左镇大军兵民的拆分和家属的安置,不仅仅需要钱粮,还需要田地。

  “江西和湖南各州府,近年来都是饱经战乱,天灾人祸不断,虽然平乱之后,各地生产有所恢复,但残存下来的百姓,不是有豪族大户庇护,就是聚众自保,相当一部分无法征税。

  而那些豪族大户,大多都有功名庇护,能堂而皇之免税,许多家族本身田地不多,可不少周遭的百姓投身其中,税基便进一步减少了,甚至不少富镇大镇,全镇都不需要纳税。”

  “国难当头,这些乡绅士族若是还只顾着一己私利,朕也只能撕破脸皮,和他们斗下去了。”朱慈的语气决绝,甚至比刚刚对付那些武将的时候,还要可怕。

  “不止如此!”何腾蛟虽然是文官,但一直被财税问题困扰,早就想开辟税源了,乘机又继续煽风点火道:

  “各州府的不少寺庙,周围的富绅将那些不能免税的田地投入其中,这样的问题同样十分严重,还有”

  朱慈听罢,点了点头,板着的脸上神情严肃。

  税收是一切问题的关键,他要战胜清军,收复北方的失地,就得大刀阔斧改革,使得大明的财税效率高于满清,为建立强军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如果他猜得不错,多尔衮在中原还是会跑马圈地,而且会因为没有夺取江南,缺少这一关键的钱粮地,将跑马圈地的范围扩大,甚至纵容藩兵和绿营兵也采用这样的方式,解决粮饷。

  要知道,满清在关外的时候,就是一个半封建半奴隶制的政权,如今多尔衮没有击垮大明,满清的集权便难以再进一步。

  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威,多尔衮必定需要进一步讨好满洲的贵族和八旗子弟,利用北方的几千万百姓,建立大庄园奴隶制经济,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八旗的军力。

  多尔衮也不是什么神仙,他的本事几乎都是和皇太极学的,还因为自身禀赋不足,学得不够精,虽说有洪承畴这样的人才辅佐,但想要让他进一步革新八旗体制,损害满洲贵族的利益,他也不可能做得到。

  “朕此番亲临江西,便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但想要从地方顺利征到钱粮,首要的条件就是朝廷有强军,其次才是朝廷以利诱之。”

  过了好一阵,朱慈才开口淡淡道:

  “洪承畴投入了鞑子营中,北地的许多官员,也都是先投闯,再投清,他们对于南方的情况,不少都是熟悉的,甚至于许多官员熟络,所以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朕才要你们小心。”

  “臣明白!”何腾蛟拱手抱拳,小心道:

  “陛下此前以科考名额为要挟,在江南征收欠税,臣便是大力支持的,这些富绅大户虽然惜财,但还是忠心大明的,只要圣旨一下,他们必定会乖乖奉上粮食,绝对不敢作乱。

  若是还有弃朝廷社稷,黎民百姓不顾,甚至借此诽谤朝廷,勾结东虏的,陛下手中握着大军,也必定能将他们悉数剿灭。”

  何腾蛟是真的明白他的意思了,军权就是一切,在原本历史上,孙可望能在云南建立营庄制度,靠的就是那一万多大西老本兵,打服了云南的土司和明军。

  而朱慈距离以兵马控制整个南方,还差得太远了,他在江北已经尝试这一方法,并着手开始整顿南方的卫所。

  但距离这些整顿起效,各卫所恢复供给士兵和钱粮的功能,还有很长的路,即便是孙可望,也还是乘着好几年风调雨顺,花了三年时间,才壮大了实力。

  朱慈点了点头,随即道:“整肃左镇兵马,已经刻不容缓,阅兵和赏赐大军一事,云从你尽快安排。”

  “臣遵命!”

  而此时,袁继咸,傅上瑞,严起恒,左梦庚,马进忠,金声桓,徐勇,李国英等一众文臣武将,正跟着周世显一起,参观那些八旗甲兵的首级,一个个面容扭曲,甚至还残缺不全,看起来无比人的脑袋在岸边越垒越高,还有正从船上转移下来的八旗军旗帜插在其中。

  左梦庚,马进忠,金声桓等人刚刚只是听到朱慈说斩杀了八千鞑子,单单是首级,就要送给他们两千,壮大声势,心中的震撼远没有现在亲眼所见来得大。

  他们此时此刻,是真的完全明白了这个年轻的陛下为什么要带着大军,带着这些首级来了,可就算知道,对此也根本无能为力。

  朱慈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更是大明的天子,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们都绝对不是对手。

  毕竟,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啊!

  而且,只要他们没想着造反,就算打得过又如何?难不成他们要清君侧吗?

  这种事情,若是左良玉起头,这些左镇的兵马大部分都是会跟随的,要他们的兵,就是要他们的命。

  但现在,左良玉死了,没人有那个号召力。无论是谁,就算有这个歹心,也得担心其他人会不会一听到消息,就乐呵呵地招呼其他人,绑着自己去邀功。

  不过,对于此事,不同的将领,态度也各不相同。

  金声桓在“南康之战”中损失惨重,他完全可以按照此前上报的兵额要求补充,缺的那些直接推说是在大战中伤亡了,名正言顺。

  但其他人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左梦庚,他手底下如今真正能战的兵马,满打满算不过一万余,若是只算披甲精锐,那就是不足三千,其他的兵马他去哪里凑?

  而马进忠刚刚吹嘘自己有一千骑兵,但这是把王允成的骑兵,也一起全部算上了。而王允成必定是不愿意这样上报的,他们两人虽然关系非同一般,但很难说是直接的上下级。

  这些军头此前全都倾向于将自己麾下的兵马搞得多多的,甚至常常和流寇一样,直接劫掠地方,强拉壮丁。军中还有无数家属,这才凑了所谓的几十大军。

  现在,朱慈要彻查,便是要把这些水分挤掉,然后才能实施精兵计划。

  “陛下也就带了三千兵马,咱们各部加起来,也有两三万大军,十倍于陛下,陛下应该也不敢如何。”各自回营的路上,王允成突然凑到了马进忠的边上,小声道。

  马进忠闻言,左右瞥了一眼,然后才瞪着王允成道:“你还想和陛下用强,不要命了?”

  “我当然没这个胆子,陛下能降伏高杰,黄得功,刘泽清这些狠角色,必定不是好惹的。”王允成连忙摇头否认,这个罪名太大了,他可担待不起。

  “陛下带来的那些兵马,老子刚刚也看到了,确实是强兵,老子打了那么多年仗,什么样的兵没见过?一定不会看走眼。”

  “那你还说这个干什么?”马进忠沉声道。

  他此时还处于十分失落的情绪之下,他原本还做着升官发财,不受朝廷约束的大梦,但现在完全破灭了。

  “陛下固然有真本事,但他到底只带了两三千人马,除了金声桓之外,其他人也都不愿意被清查,否则今后咱们还怎么多要些军饷?”

  王允成嘿嘿笑道:“咱们和陛下,倒是君臣,肯定不能用强的,但是让那些士兵闹一闹,撒撒泼,陛下又能如何?况且,若是真的按朝廷发的军饷,层层克扣下来,咱们哪里养得起兵?”

  马进忠听了,眉头突然舒缓了过来,道:“继续说!”

  “陛下此番是来收拢人心的,凡事必定要宽宏大量,总不能因为将士撒撒泼,闹一闹,就狠下杀手。而且,最关键的是,这赣北还得咱们守,他带来的这两三千兵马,迟早得带走。

  依我看,咱们只要把事情拖延下去,陛下奈何不了咱们,此事最后必定不了了之。而这种事情,不了了之,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马进忠听完,嘴角都扬起来了,他原本心灰意冷,是觉得自己对抗不了朱慈和何腾蛟的联手施压,但现在被王允成一点,忽然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拖。

  反正,朱慈很快就要去长沙了,再往后,还得赶回南京,指不定什么时候才会再来赣北。

  “哈哈哈,老王,没想到啊,你个浓眉大眼的,居然这么阴险,左梦庚,徐勇和李国英这些家伙,必定也和咱们一样,正在想法子呢!”马进忠指着王允成笑道。

  王允成一脸得意,嘿嘿笑道:“金声桓估计也不是真的愿意被彻查,我现在就派人去招呼他们。”

第127章 大阅兵

  王允成猜得没错,金声桓虽然不急,但他也不愿意放弃统制手中兵马的权力,重新接受文官的监督,朝廷的摆布。

首节上一节90/340下一节尾节目录